一、泥是泥来沙是沙
累累荒丘之间,多黄沙与蔓草。弯弯曲曲的溪流的沙滩上也是。
老家白沙溪在山洪过后,部分污泥会与黄沙一起积淀下来。高畈村村民想建房子,需要用到沙浆来砌砖成墙,就会拿四齿钢耙掘开泥上的蔓草。如果还觉得蔓草下的黄沙泥头重,那就选用铁丝网撑成的长方形筛子再筛一次就可,再不济,就用水漂洗也行。
总的说来,泥是泥来砂是砂,两者因内质不同,无法真正地粘合在一起。直到后来有人发现了石灰的粘性能力,这才有了“三合土”的美名。
二、沙是沙来泥是泥
50年前,以砖墙而立的大多是徽派建筑和中小学校舍,而以泥墙而立多是新建的农舍。
普通农户建农舍,往往东挪西借,早把家底的钱花光了。为了美观也为了减少未来泥墙的风化,都会先左手拿干湿度相宜的土泥铋(读bi)在墙面上,右手用洗衣的木槌把这点土泥拷实锤平。这是一项有一定技巧性的力气活。我在当第二生产队小队员期间,曾被安排到新建的蘑菇房项目工地上,就干过这种下手活。
后来,泥水师傅们用石灰沙浆抹泥墙,虽然墙面发干后能呈现灰白或者浅白两色,看上去也洋气了许多,但若干年后,每到梅雨季节,底层的墙面受了潮,大量空气一钻入,就会成片成片脱落,又露出了黄泥墙的真面目。也自那以后,我更加明晓了沙与泥两者之间根本不搭的事实。
这样说来,那些曾夯实得十分紧密的泥墙,经日晒雨淋等种种外力因素的影响,使得墙面的泥土一再随风脱落,而究其内在的因素,会不会是泥土中含有的沙子导致的呢?然后,泥墙之身日益萎缩,让人一眼看上去形象特别猥琐,大有不堪重负之疲惫。这只是我的无乱猜想,至今还没拿到科学的依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