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豆瓣上加入了“消费降级”小组,其中有位朋友提问:大家消费降低的目的是什么?
我是这样回答的:
为了实现精神上的自由,抛开外部商家的引导,真正听从自己的内心,购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钱都没有多到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步,今天听从外界的引导买了自己并不是真的需要的东西,明天就会在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上面说:“算了吧”
而我,想要生活为我所控。
1、断、舍、离
3月份的时候买回来一本断舍离,一个多小时读完它,第二天便开始了自己的整理。
仅仅一个卧室,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收拾出来了3个大麻袋的衣服(搬家用的大袋子),2袋在支付宝上捐赠了,1袋舍不得扔自己又不穿的邮寄回了老家。
房间顿时神清气爽。
吴先生打趣:“知道你有多瞎买了吧”
那堆衣服里,真正穿坏穿旧的并不多,绝大部分都是买回来穿的次数不超过2次,不合适、不喜欢、不好看。
浴室更可怕,因为大部分护肤品都价格不菲,舍不得扔,又用不完或者根本不适合,商家告诉你每天要抹N层,化妆品更是五花八门,但真实的情况是,常用的真的只有那几种。
买的时候觉得这个挺好我肯定会用,买回来后。。呵呵
我自己都想拎起自己的脑袋问一句:买的时候脑子进水了吗?
来一次断舍离吧,也给自己的脑袋减减压。
2、被强加的观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脑子里充斥了各种消费观念,所有的商家都在教你花钱,在各大平台轮番推送,时间长了,我们看到这样东西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好像不错,买回来试试吧。”
分众广告的老总江南春有两本书详细描绘了商家是怎么样抢占我们的心智的。
精准的广告词+铺天盖地的投放=大众脑中的条件反射
很多的想法就是这样不知不的投入到咱们的脑海中的,要买好包、要好看、要给孩子最好的、赚钱就是用来花的。。。
一不留神,就内化成了我们自己的想法。
3、给自己减负
这个月看了下自己的账单:
不到3000,我很满意。
生活状态并没有发生变化,反而轻松了很多。因为没有花大量的时间逛淘宝,零碎的时间忽然就空闲出来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自己想读的书或是陪伴家人。
更解放了自己的选择困难症(以前买什么都东西都挑很久),干脆就不去选。
家里收拾清爽后心情也好了很多,再不会有一堆快递纸箱惹人心烦。
4、高明的商家
如我之前写过的抖音算法绑架我们一般,购物网站也充斥着大量的算法,当商家完全掌握了我们的消费习惯,完全按照习惯来推送的时候,真的很难逃过去。
但其实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因为这些东西,只是我们的习惯,并不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
衣服永远不够穿,永远有更好看的,也永远有更吸引我们的。
放过自己吧。
去听从自己的内心,入手真正能带来幸福和便利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