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下有名儒》
——叶敦艮小传
在航埠本土,有一位从《县志》《府志》一直走进《清史稿》的人物,这个人就明末清初的三衢名儒叶敦艮。
如果一定要给航埠鸟细分的话,我觉得他一定是航埠鸟中的凤凰:“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说的就是他。他本可以飞翔,却一直收敛了翅膀。
自康熙版及以后的《衢州府志》、《西安县志》、民国《衢县志》、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以及《越地春秋》载的黄锡云、傅振照《蕺山弟子考》“叶静远”条中都有意思大概相仿的记载,在这些文献中记录了一位饱学之士不凡而隐逸的一生:
叶敦艮,字静远,旧名蒨,为邑庠生,以读《易》艮卦有得,改今名。少务为博洽,后乃刻意讲求理学,师蕺山刘宗周。蕺山雅器重之,谓及门曰:“叶生名教干城也。”鼎革初,弃举子业,躬自耕获。稍暇,则正襟危坐,言笑不苟。晚以生徒日众,设教静岩,以知行合一之学训诸士林及其乡里,雅俗均被其化。年七十三卒。所居石塘,去城二十余里,四十年不入城市。自谓见天光云影,皆觉怡然有得,故晬面盎背,望而知为有道君子也。崇祀乡贤祠。
噢,原来这位先生本名叫叶蒨,字静远,后来因为习《易》有所得,才改名叫敦艮。他的学问本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博洽),还想在学问上有更高的追求,就去拜了当时在学术和品德上声名最牛的刘宗周为师。结果刘宗周老先生对他是非常的器重,常对其他的学生说:“叶敦艮同学真是位继承和捍卫儒学传统的将士啊(名教干城)。”
为更好地认识叶敦艮,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他的老师刘宗周。那么刘宗周为什么牛?牛在哪里?我大致总结了三点。
第一,当然是学术牛。翻开中国的文化史哲学史,刘宗周是明末无法避开的高峰,“蕺山学派”的宗师,学宗王阳明,提倡“诚敬”为主,“慎独”为功,人称“千秋正学”。第二,弟子牛。各种文献记录在案向他请益过学问或正式拜师的弟子现在可考的有八十多人,分布于大江南北。刘宗周的儿子刘士林在《蕺山弟子考》中列名了一部分,有张玮、倪元璐、范景文、黄道周、金铉、祁彪佳、熊汝霖、孟兆祥、吴执御、陈龙正、章正宸、陈子龙、恽日初、张履祥、沈兰先、徐光球、叶敦艮、来蕃等,说他们“皆以学行名节著称再也”。这些弟子,汇成明末清初文化与政治上的一股清流。第三,他的死,壮烈!刘宗周是在清兵逼近他的家乡绍兴时绝食而死,殉了他心中的国,也殉了他心中的道。
刘宗周精湛的学术与傲人的气节无疑对他诸多弟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黄道周、陈子龙、黄宗羲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的道德文章是中国历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的,刘宗周无疑也直接影响了叶敦艮的人生走向——明亡后,以四十年不入城市的坚持最大限度隔绝了与清政府的媾和。
叶敦艮的风骨如此,他的学术才能同样不容小觑!
《清史稿•列传•儒林》中写道:“叶敦艮,字静远,西安人,刘宗周弟子。尝贻书陆世仪讨论学术。世仪喜曰:“证人尚有绪言,吾得慰未见之憾矣。”
证人,是指刘宗周创立的蕺山证人书院。陆世仪读到叶敦艮的来书后高兴地说“想不到证人社里还有这样高屋建瓴的人才,也算是弥补了我与他未曾见面的遗憾了。”陆世仪后来在《西安叶静远访道过予,招同学诸子集尊道堂小饮即事》的序文中说叶敦艮:“年十六,即有志圣贤之学, 二十八谒念台,念台即器之。至今念台之门能继师传者称静远及钱塘沈甸华兰先桐乡张考夫履祥为最。”陆指出只有三个人全面继承了师门的学识:叶敦艮、沈兰先和张履祥。
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子刘子祠堂配享碑》中这样写道:
“西安叶先生敦艮,字静远,笃行君子也。予尝谓三衢学者徐逸平称杨龟山大弟子,是程学;徐径畈称汤晦静大弟子,是陆学;而静远则子刘子大弟子,堪鼎足。既弃诸生,能昌子刘子之教于里塾。”
全祖望在碑文中把叶敦艮比作能与衢州历史两位著名的先贤大儒徐存和徐霖鼎足而三的人物,这份荣耀可谓尊崇之至,给予了叶敦艮很高的历史评价。徐存,字逸平,江山人,是杨时杨龟山的大弟子,二程理学在衢州的有力传播者,年轻时的朱熹专程曾向他求教,主讲于江山的南塘书院;徐霖,字景说,人称径畈先生,华墅径畈人,是陆九渊心学在衢州的发扬光大者,主讲于柯山书院,远近弟子有三千人。这位广义上的航埠人,南宋的高德硕儒,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一生忠肝义胆,仁惠三衢,更为后世所传颂。他也曾讲学于航埠雨灵山。叶敦艮则是刘宗周在衢州的大弟子,同样用刘宗周的学识文章教化三衢里塾及诸士。因为向他求教的人越来越多,遂设教于静岩。静岩当是石梁静岩,衢州抗战时的文化福地。
叶敦艮所交往的人物也大都有着鲜明的个性,醇厚的学养和不肯折腰的傲介。陆世仪说叶“与武林胡彦远为性命交。”吴介是大学问家,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多有交往。吴庆衹《蕉廊脞录》载:“胡介初名士登,字彦远,号旅堂,钱塘诸生。故居在河渚,人迹罕至。及江上兵起,入城僦居一亩田,遂更其名,以示蛊上履二之志。尝一游京师,梅村、芝麓诸公皆折节纳交,而彦远意气傲兀,亦莫能笼绊之也。”
《两浙輶轩续录》记录了叶敦艮与施相的交往:“仁和施相石农,性高洁,不乐尘市。顺治丙申,移居河渚张村,名曰‘豳居’。一时贤豪长者,如衢州叶静远先生辈,先后过访。觥筹交错,号为一时之盛。其为时所推重如此。”叶敦艮在这里被定位“贤豪长者”,他喜欢与这样“不乐尘市”的人一起喝酒,一起醉歌。
娄东的著名学者陆世仪和叶敦艮的交往可谓传奇,一波三折历尽磨难,真正的“性命”之交。这事说来有点话长。
他们本不相识,亦无来往,却偏偏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好友——杭州的胡介。胡介拜访陆世仪,说我有个衢州的朋友叫叶敦艮的怎样怎样;与叶敦艮相见,又说我有个太仓的朋友叫陆世仪的怎样怎样,于是这两位惺惺相惜的学者开始了“云上”的相会,随着鸿雁不断地往还,友情的砝码也越来越重。叶敦艮萌生了强烈的线下交流的愿望,这种愿望应该如同朱熹和吕祖谦的三衢之会那样的迫切。但叶敦艮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奉行“亲老不远游”的儒家传统,硬是等到他的父亲过世之后的第二年(1663年)春天,在他们神交十年之后,叶敦艮才踏上了寻访陆世仪的行程。那年因为江上兵变(或指张煌言抗清而引起的运河水道层层设防事),他被迫羁留于杭州西郊直到秋冬,杭州的朋友们都劝他:“太危险了,下次吧。”他不听,说“我已等了十年,我不能再等下去了。”遂行,至十二月的中旬才到达娄东,看到的却是陆世仪紧闭的大门。面对满天风雪,身心俱疲的叶敦艮病倒了,几乎垂垂待毙。幸好有一位眉目清秀的年轻人来到了他的身边:“先生高名?来此何干?"
“我叶敦艮,是来拜访陆桴亭陆先生的。”
“先生莫非就是西安的叶静远先生?”
“正是在下。”
年轻人闻言大惊失色,一揖到底:“家父常提起先生大名,对先生是好生钦敬。家父叫郁仪臣,也是桴亭先生的至友,可惜他们都远游在外。请先生移尊敝舍,安心养病,还请先生放心,家父和桴亭先生过年都会回家的。”
就这样这位名叫郁东堂的公子把他抬回了家,亲奉汤药悉心照料,直到陆世仪和郁仪臣分别回到家的时候,叶敦艮还不能下地。陆世仪便和朋友们一起陪在病床前和他说话,谈他们心中的道,谈他们十年来愈久弥坚的友情,也在病床边咏吟着心中的诗篇。这些病床边的唱和,被其中一个叫寒溪的朋友收录于《三簋集》中。对于刚刚经历失子之痛的陆世仪来说,纯粹而深挚的友情犹如一剂温暖的良药,慰籍着他的心伤。
三年之后的1667年,叶敦艮又远涉娄东再度拜访,病足中的陆世仪闻挚友前来,来不及整理衣冠,扶着墙出来迎接这位来自三衢的朋友。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远游,之后的叶敦艮回到了凤凰山下的故乡航埠,教书育人,怡然自得。
同时代的衢籍学者周召曾给叶静远的画像题过四首诗,生动传神地描述了叶敦艮“橘林深处地行仙”的日常:
北窗一枕傲羲皇,半亩闲园古石塘。早悟黄粱惊梦醒,常睁白眼笑人忙。科头箕踞狂奴态,野服翩跹道士妆。试阅昔年高隐传,几家得似此昂藏。
脱却褴衫换布袍,韶年勇退任逍遥。竹林把臂思交吕,甲子书年拟和陶。握尘支颐看雁字,移床倾耳听松涛。便便扪腹夸经笥,吩咐旁人莫浪嘲。
半日翻书半日眠,橘林深处地行仙。解衣盘礴浑忘我,击缶歌呼只任天。好客每邀车上笛,登山时挂杖头钱。丰颐漆发眸如炬,愧我毶毶雪满颠。
生来气骨带烟霞,厌有尘寰顷刻花。鹤子梅妻皆是伴,吟风弄月可为家。世情幻处眉应竖,诗兴来时手便叉。铁笛山人差足比,驻颜何必问丹砂。
康熙二十六年,大儒黄宗羲七十八岁,讹传其死,同门叶静远致函询问。黄宗羲用诙谐的笔墨答之:“千里人投书一函,讹言鹏鸟入重檐。岂邀美酝同丁讽(宋丁讽人传其死,京师诸人致奠,美酝盈室),却喜流传似子瞻(子瞻在日,人亦讹传其死)。庆吊已原忘世法,丹铅犹未了牙谶。同门此意难消受,梁月光芒分外严。”诗见于《南雷诗历》。
康熙时衢籍名士徐之凯在《徐蛰庵诗集序》中将徐洪瑆与叶敦艮这两位衢州先贤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对比,中云:“常山蛰庵先生者,吾乡前辈叶静远之流也。静运为前朝诸生,受业于蕺山,僻处村落,来尝轻出,出则后生望而敬畏之。性复不喜见客,年八十余卒。后邑宰陈公廉其行白于学使者,因得祀乡贤。蛰庵品概端严,大略于静远同。……然静远无嗣,而蛰庵之子孙多且贤。”其实,叶敦艮是位显名当时的理学大家,是属于金字塔尖的那种人,徐洪瑆先生只是位纯粹的文学爱好者,就社会影响与文化成就而言,又怎能相比呢?
又志载:“《经籍志·学庸讲义》一卷,叶敦艮著。”
又:郑永禧《西安怀旧录》录其诗两首。《衢县志》载其文《处士栾惠墓表》一篇。
又:《康熙府志》载叶敦艮的侄子叶盛芳:“叶盛芳,字新美,号菊亭。笃志好学,潜心理学。少时,即从其叔敦艮问道于蕺山先生,言动悉符轨范,执经其门者众。以明经司铎太平,严教约以训士。著《岑山讲义》,发明立诚主敬之旨,士风翕然丕变。年老告归,寿至九十一。”
又考:叶盛芳,生于1613年,卒于17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