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人在路边遇到一个晒太阳的男子,男子美滋滋地喝着啤酒。那人就对他说:“你这样懒散是不行的。你应该趁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辛勤工作来为将来的生活积累足够的财富,这样在晚年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男子问:“那美好的晚年生活是怎么样的?”那人说:“躺在摇椅上,晒不烧人的太阳,大口喝啤酒。”男子又说:“我现在不就在过这样的生活?”
对于这则小故事背后的哲学辩题:我们人到底是选择先苦后甜还是及时享乐才正确?看过很多精彩的回答,但大概只有林语堂的小说《奇岛》给了我完整的答案。
这本小说有三“奇”:
一是林语堂用英语来描述一座远离旧世界的孤岛生活;
二虽然是小说题材,但故事情节过于简单,结构不够复杂,远远没有里面随便一个人说的话有影响力;
三是这座孤岛上的生活习惯以及管理法则都非常奇特。举个简单的例子,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犯错是由自己承担,但在奇岛上,成年人的子女替犯错的他们忍受鞭刑。
整个故事主线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在民主世界粮食健康部门进行地理测试的芭芭拉 美瑞克因事故被迫降在没被地图标注出来的小岛上,她的丈夫因保护飞机而被当地人杀害。美瑞克把名字改为尤瑞黛后,从刚开始的绝望,再好奇,最后完全融入小岛上奇特又淳朴有效的生活方式,甚至还爱上一个叫做里格的男孩子。就小说的故事饱满度上而言,林语堂并没有花很多的时间金雕细琢,而是通过里面人物精彩纷呈的对话来折射对旧世界人类被物质生活控制的不满。他没有停留在批判上,而是进一步满怀希望地探索自己向往的孤岛会是什么样子。
林语堂的孤岛是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儒家人文主义相容的孤岛。懂得生命真相,善良快乐地生活。
在做出上面提到的问题之前,要先弄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什么才会让自己快乐。确立好目标之后,再按照自己的轨迹走。我们可以先咬牙在奋斗中成就自己的高价值,然后享受由成就的价值所带来的快乐;也可以慢慢享受不需要任何代价单纯的幸福,平凡地仰望星空,淡泊致远。
很多时候我们高估了自己对物质的依赖,低估了自己对幸福的感受力。就像我自己,明明可以为一杯奶茶而幸福感十足,却一直因为得不到一杯红茶慕斯而骚动。生命本身就可以用单纯的眼光来观察,不是吗?如果你在黎明时候面对太阳,笔直地站在地上,头上顶着开阔的蓝天,你的思想也会变得清晰。
接着我们再来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活?什么才是高质量的生命?什么才是真理的文明?
五月天有首歌叫做《脱胎换骨》,里面有句这样的歌词:旅途之后是旅途,一生几十亿万步,活着就是要不断脱胎换骨。这首热血的歌曾让我熬过难以想象的时光,把枯燥的每一天都过成成长蜕变的冒险,把舒服是留给死人的口号喊了无数遍。然而不曾想被朋友圈别人一张随手拍击得玻璃心碎一地。有人手捧肯德基最新出品的粉色可乐,笑魇如花。但是林语堂说精神满足和内在平衡才是正确的生活,就像文中艾斯基尼祈祷文:“让我们试着相信生活是好的,不必要更进一步的等待,过好日子的就会就在这里,只要我们愿意,事情就会这样。”以后我会告诉自己不需要由滤镜堆积起来的高尚生活照片。
曾经用乌龟的速度竭尽全力去追有着兔子速度的朋友,渐行渐远不说,甚至怀疑到自己生命体的价值。我们注定是见不到猪轻快地爬上一棵树,也听不到鲸鱼深情地唱大海是我家。林语堂告诉我不能盲目地去追求脱离自身限制的生命意义,让自己变成非人,陷入自卑、迷茫和绝望。每种生命本来就很美。
至于文明,林语堂认为文明和物质的进步有关,文化指精神上的收获。生活格调的注重,随着国家日渐成熟而加强。也就是说文明因其优雅的添加剂的身份是需要依附在物质基础上的。远离现世,创造自己的大同社会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为止痴迷的事情。柏拉图写《理想国》,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他们用自己的哲学描述着完美的世界,有时候过于完美精致,倒也显得空。但乌托邦就像空头支票,你写这种支票的时候,总觉得加几个零都没有关系。
我深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岛,有自己的乌托邦。就像一款很火的游戏我的世界,我们把自己的梦想安置在孤岛上,徒手搭建自己的王国。不过,有人被岛上的寂寞弄疯了,开始胡言乱语;有人被岛外的世界吸引,爬上船学会讲假惺惺的语言,咬破舌头也只能傻傻赔笑;但也有人,坚持很久很久,搭成别人难以模仿的城堡。我们注定是孤独的呀,终究走向自己的孤岛,但是已经准备要在岛上过什么样的生活了吗?我想,要星辰大海,海枯石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