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二

问题与诊断:

在讲新课的时候其实都已经学过酸碱盐的有关知识,也讲过碱变质的原理,可是学生们掌握的情况并不好。初中阶段要掌握的重要的碱就两个: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碱变质又是中考必考点,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这两种碱在生产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所以碱变质的探究是重点。这两种碱变质的原理又是一样的,都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 。难点在于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进行到不同的程度的时候生成物中成分的确定。选取不同的试剂,进行不同的试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是碱变质探究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前测

为了把握学生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已有的知识,了解每个人现有的水平,在进行讲课之前,我选了几道题进行前测。从中可以发现,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不会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不能清晰地写出实验步骤以及正确地得出相应的结论。

出现这一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常见的物质或离子的检测方法没有掌握,对于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掌握地不牢固。就像必须用澄清石灰水检测二氧化碳,用酸碱指示剂检测酸碱。根据特定化学反应来检测某种离子或者物质是否存在是学好初中化学的必备技能,这一技能地掌握归根到底还是在于要熟练地掌握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熟练写出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其次就是有几个学生不理解离子存在的状态。氢氧化钠变质后的生成的产物是碳酸钠,碳酸钠是可以溶于水中并发生电离的,碳酸根离子发生电离之后同样会使溶液显碱性,所以对于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的检测一定要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而氢氧化钙的变质后生成的是碳酸钙,碳酸钙不溶于水,所以就不需要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了。

理论

我的理论来源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了解一般的原则固然重要,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并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者发现新事物的态度。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化成一种正在发展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当然不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道的事物的行动,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学习有以下四点作用1:提高智能的潜力,学习者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探索模型,学习如何对信息进行转换和组织,使他能超越于这信息2,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布鲁纳认为,通过发现例子之间的关系而学习一个概念或是原则,比起给予学习者这一概念或原则的分析性描述来,更能激发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较大满足。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按照一个人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


设计

教材简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是科学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碱变质的探究》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等思维训练的最佳素材,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做实验探究碱变质整个过程,既而能够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知识经验:对酸碱盐有初步的了解,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或是在生活中早已遇到过碱变质的现象,只是没有深刻思考探究过其中的过程,初三的学生对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有了一定的练习。心理特点: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而且对化学实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弱,不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若是单纯依靠说教传递知识,学生不感兴趣,也不好理解。教师要做的就是选取中学生这个年龄段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知识。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有利于更加牢固地掌握,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理念:由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贯穿“猜想、分析、 实验、 结论”探究思路,解决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是否完全变质的两个问题,层层深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

教学目标:1.掌握氢氧化钠变质原理,掌握变质在不同的程度对应的成分。2.在根据需要做出相应的实验,会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3.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碱是否变质和是否完全变质过程的探究、会在变质处于不同程度时进行检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锻炼学生做实验的能力。

教学简要过程

1.发现问题,导入新课: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出现白色粉末。

2.认真观察,提出猜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3.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层层深入,找出问题的实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4.展示成果,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5.同样思路进一步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6.课堂练习:向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盐酸时,意外发现气泡,请解释原因。

7.课后探究: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8.课堂小结:

遇到难题,按照“猜想    分析    实验    结论”的思路进行探究,将难题进行分解、转化成小的问题,各个击破,最终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将这样的精神及思维用到日常生活中,让知识与能力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世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反思

每一个学期,总要上一次公开课,准备一次,折磨一次,成长一次。因为真正认真地只有这一次,所以我的成长很慢。这样的讲课对自己是一个驱动,每一次讲过之后,不论结果怎样,我都会告诉自己,若是下一次有讲课的机会,我都不能错过,我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这样的驱动。 

今天就收获很多,这节课的内容是整个初中化学阶段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讲述讲解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实验相结合,从而能不断地锻炼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在分析实验的现象与结论的过程中,其实没有对与错,只要现象与结论是否一致,从实验的现象,找出相应的结论。课堂上我对这一点的分析有点片面,总是不自觉武断地对学生的答案以对错区分。即便是理科,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谓的对错,所谓的答案,必须放到当下的那个情境中,在现有的条件下去分析。现实中的实验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一点点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出现不同的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在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认真寻找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通过学生的上台展示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对于学生上台展示环节,要及时的给与反馈与评价。我习惯上的评价也是简单给出对与错而已。评价不仅要及时,更重要的是要具体。学生对于学生而非教师对于学生的具体评价会有更好的效果,对于做出评价的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间地互动、相互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每一次上完公开课,最大感受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每到这样的时候,总是深深悔恨之感。语言的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它至关重要,它的作用大于精美的课件,大于痛苦的课后练习,它是第一位的。但是,平时上课的时候,这一点常常被忽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是一个对人表达、交流、沟通有着高要求的场所。课堂上的教学是通过语言传递知识,交流观点。教师做到简洁,清晰明了是最基础的要求,我就在这个阶段挣扎徘徊。当学生地脸上出现迷茫的表情,出现困意,我就知道,又一次表达失败了。所以,要多问学生,“我表达清楚了吗?”而不是,“你听懂了吗?”。没有人天生就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是练习的结果,甚至有的时候,不必花功夫刻意练习,只需要在每次上课前把想要说的话,形成文字,琢磨更改,力求当下的完美,经过时间的沉淀,一定能收获惊喜,这是一种生活小智慧。这是生活教给我的道理。

每一次通过公开课,才能意识到平时自己的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而这种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的过程,显得尤为深刻。

也只有通过研究

只有通过自己认真地去做,去设计,才会去除自己脑海里对于学生模糊的定位,对学生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上完课以后,我总是觉得学生应该是会了,我讲得那么详细,应该不会有问题了,可是到最后会发现,该不会的还是不会,该犯的错误一个都没有逃过。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老师之前备课时的认真程度绝对一致。

教学改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刀阔斧,每一次发生质变的改革其实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每一次别出心裁的认真备课都可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教学改革。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节课都准备逐字稿,每一课都认真地做课件,日久天长,真的是一件很难也很了不起的事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