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女孝经》时,读到有关胎教的一段文字,可能对诸位朋友有借鉴意义,故在此与大家分享。
文章是这样说的:“人受五常之理,生而有性习也,感善则善,感恶则恶,虽在胎养,岂无教乎?古者妇人妊子也,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不履左道。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恶色,耳不听靡声,口不出傲言,手不执邪器。夜则诵经书,朝则讲礼乐。其生子也,形容端正,才德过人,其胎教如此。
意思是说,人在接受人伦教育的时候,生来就是有习性的。要是生来就接受善的教育,他生来就是善的。若接收的是恶的教育,将来他就会变成恶人。虽然,他只是养在胎里,但岂能够忽视教育的作用呢?古代的妇人在怀孕的时候呢,睡觉不侧身,坐着不靠边,站立的时候不翘着腿,吃饭的时候不吃那些不正的味道,不做不正派的事情。肉要是没有按照礼制的方式切割,就不吃。坐席不正就不坐,眼睛不看不好的景物,耳朵不听靡靡之音。不说傲慢的话,手中不拿邪物。晚上要读诵经书,早上则要讲礼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所生的孩子会容貌端正,才德超过一般的人,这是因为受过胎教。
《女孝经》在唐代是一本比较重要的书。此文中讲到,古代的妇人注重胎教,可见胎教在我国历来备受重视,源远流长。时下的人重视胎教的也越来越多。但总体上讲,理解偏于狭隘,大都是给胎儿放放音乐,讲讲故事,进行对话交流的为多。如此文讲的人能在饮食起居、耳目口鼻、视听言动、行为举止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胎教的则不为多。
此书讲的很有道理。因为,胎儿也是一个生命体,他对家庭、社会、自然、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感知,尤其是与母亲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肯定是息息相关的。现在的家庭,要的孩子少,如何生一个福德具足、端正有相、聪明健康的孩子,是父母和家族最大的期盼。而如果胎教这个基础没有打好的话,不能不说是一件不可弥补的憾事。如果按此文中胎教的方法去做的话,便会“其生子也,形容端正,才德过人”,这个境况是够诱人的。当然,胎教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如果父亲以及家庭所有的成员都能这样去做的话,对孩子的影响将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