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老家在哪里?

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元末明初说开去。

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

多次移民,历史聚焦大槐树老鹳窝。

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

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

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时总割不断故土之情。他们凝眸古槐,见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想着自己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时能够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着孩子们最好记的大槐树和上边的老鹳窝说:

“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这棵筑满老鹳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从这大槐树的老鹳窝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顾!”

但这只是从大道理上说,而对当时被迁徙的每家每户来说却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统治者定出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还不能同迁于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

同姓同宗者为了和亲人迁到一处,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恋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后要受残酷的惩罚,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脸上用刀划成标记。如此所受的心灵上的摧残、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在被迁徙者心中几十年,甚至以后的几代人心中都难以弥合。

好在中原人没有忘本。以后不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说是老鹳窝底下的人,都亲热无比。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

再后来,中原地区经济复苏了,而惨痛的记忆却一直传承着……

在后来人的心中,“山西移来者”的观念影响是深而又重的。

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由陕西打往北京,一路对百姓秋毫无犯,但后来进入山西洪洞县,却突然不是那么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几个带头违犯纪律的小头目问罪,审问之后,得知士兵们原来都是“大槐树老鹳窝底下的人”,混乱是出于对家乡的感情,不但没有问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将士们寻亲访旧。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第二代大槐树则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自明初移民以降,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并且大槐树还有有诸多奇怪习俗和传说传世,笔者列举十大奇怪习俗,如知三个,你必为大槐树之子孙。

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元末,黄淮尸骨遍于野。明朝建立后,为填补豫、鲁、苏、皖、冀人口开始移民。山西易守难攻,战乱、灾害不多,因此各地逃难人口涌入晋南一带,人口超过当时河北、河南总和。山西移民首当其冲。洪洞地处晋南,古官道从大槐树通过。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组织了18次大规模移民。因为洪洞为移民集散之地,故而,洪洞大槐树成为寻根问祖之地。


二、七庹(tuo)零一媳妇

为子孙后世不忘大槐树先祖。临行前张氏特意量了一下大槐树,当时没有尺子,于是数人拉着手围着树量,七男儿连起来还差一点,这时一年轻媳妇一旁观看,人们就让她站空档接上,这就是“七庹零一媳妇”来历。古时一庹为五尺,五尺相当于一男子手臂之长,七庹零一媳妇大概39至40尺间,大槐树的围长在40尺左右。大槐树直径在4.2米之间,围长在13米和14米之间,可谓“树身数围荫遮数亩”,这也是选择大槐树作为移民地原因之一。


三、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汾河滩的老鹳在大槐树树叉上构巢垒窝,秋冬时节树叶凋落,鹳窝星罗棋布。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移民依依惜别,一步一回首,含泪告别亲人,再回头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故而,大槐树老鹳窝被称作移民后裔的根。

四、打锅牛

皇帝做梦,梦到九头猛牛撞在金銮殿门上。皇帝吓得跌在座位下才知是梦,四出寻因。一官员来报,说清明节看到一大户家上坟祭祖,戴顶子、穿蓝衫场面大。一户有九子,九子又生九子,形成百牛雄据之势。皇帝生疑欲除后患,下令分迁。牛氏一族无奈,在洪洞大槐树下分家,老人把铁锅打九块,每户一块,叮嘱:后世认亲,以锅片为证,以“打锅牛”为血亲。

五、胡大海复仇

胡大海复仇之事河南、山东流传甚广。元末,年幼胡大海河南林县乞讨,当地村民不给他饭吃,还嘲笑、打骂他。胡大海后参加朱元璋农民起义军,为朱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登基后赏群臣,胡大海只求到河南报仇。朱元璋踌躇再三勉强答应,但“只准杀一箭之地”。胡大海带兵前往林县,正巧老雕飞过,他一箭射中老雕屁股,老雕飞遍全县,大海带兵杀遍全县。一时,林县血流成河。朱元璋大怒但念及旧臣,下令他从洪洞大槐树移居河南。


六、燕王扫碑 和红虫吃人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建文帝削藩,朱棣不服,率军进攻南京。碑就是明皇帝的祖宗碑,这就是所谓的燕王扫碑。后燕王与建文帝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进行长达4年战争,战乱使江北“千里无人烟”。当时燕王军队均头戴红巾,故百姓称为“红虫”。“红虫”即瘟疫之意,所以民间有了红虫吃人传说。成祖即位下令从洪洞移民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浙江一带。


七、折槐枝与供槐树

明朝移民,下令自愿移民者到广济寺办理手续,不愿移民者大槐树下等候。人们扶老携幼,挤到大槐树下。突然,官兵包围大槐树,下令大槐树下人一律外迁。移民纷纷拽住槐树,死死不放。移民太多,官吏拉走这个,那个又回来。于是,差人拔出刀箭,砍断人们拽住的大槐树。移民手抓着槐枝,边走边回头,再回头什么也看不到了,仅有手中槐枝还在。移民到达新地方后,就把槐枝种在大门口和十字路口,表达对故乡思念。槐树在新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移民也在新地方成家立业了。于是槐树成为神树,逢年过节,要烧香磕头祭拜。家里生老病死,要在槐树上挂红布条、钉吉祥牌,以求先祖庇佑。时至今日,此习俗仍在冀、鲁、豫传承。


八、解手、背手

明初防止移民逃跑,官员就将移民捆绑起来。先是“大绑”,导致行走速度很慢。后改成“小绑”,即每人只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上。谁要大便或是小便,就恳求差人:“请大人把我的手松开,我要大便或小便。”后简便成“请大人给我解开手”、“请给我解手”、“解手”。如今,很多地方将大、小便说成是解手。和解手相似,由于胳膊长时间反绑,渐渐地麻木了。也就习惯了背着手走路。

九、脚趾甲复形传说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句民谣被作为辨认大槐树移民之证据。明朝强制人民在大槐树下办迁移手续,为防逃跑,每登记一个,就让被移之民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的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至今,移民后裔小趾甲分成大小两瓣。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

十、五百年前是一家

明朝移民分布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18个省市498个县市,从洪洞大槐树移出554姓氏。山西李氏、牛氏、滑氏、侯氏、龚氏、邓氏等移往河南,山东十二大姓,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均在大槐树下,河北邯郸12乡和250村大多出自洪洞。当时明规定,同姓不允许移居同地。如洪武三年,从大槐树移民崔氏为保持联系,分为崔、谢、张、陈四姓。

500年过去,大槐树移民已经遍布全国。人们见面互通姓氏,若为同姓,就为一家人,即“五百年前是一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670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928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926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38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112评论 4 35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38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45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3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96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96评论 2 31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9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26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00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06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85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16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21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编者按:我的一位文友,樊海江,是藁城人口计生局的笔杆子。他主编的《藁城人口和计划生育志》已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发行...
    高丘上阅读 1,814评论 9 28
  • 郭姓由来是什么,郭姓始祖是谁?身为郭姓一员,我的家族来自哪里?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用心网上找了些资料。最后资料...
    京西流浪狗阅读 14,248评论 3 2
  • 就像春日里的骤雨一样 让本该烂漫的花儿破碎 我试着去微笑 但你知道的 憋出来的笑容 多少都会让人有些失望 就像春日...
    东方既白why阅读 23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