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人生的格局和胸怀,而格局和胸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一个人走过的路、阅过的人和读过的书决定了一个人的见识。
最近分享写作时,觉察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似乎自己总在原地打转。打转体现在生活一样的重复,观念的固守。比如,重复想的事、说的话和做出的行为。这就让我有了警觉。
因为我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从自身经历的体悟、书本的学习和与他人交往所学。但现在有限的经历、阅读书籍面窄、量小和与能交往的人有限,都有了一种局限。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局限,就是自我的体悟能力。
那要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局限呢?
我想,这不仅是我关心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同样关心的问题。
最近听樊登老师讲书,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阅读。
确实,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阅人,都容易陷入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读书就成了一种相对自由而且更为智慧的方法。你不仅仅是在用自己的视角和旧有的观念去看待问题,也不在只是以个别人的人生阅历为参照,而是融合了整个人类的智慧。
这样,问题就谈到了关于阅读和体悟。
阅读是一种能力。不过除了阅读之外,体悟也非常关键。两者相互协作,互为补充。这两种能力都是需要刻意持续训练获得。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国的先贤伟人无不都是喜爱读书的人。每次看见关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场景,都是离不开书籍的。他的半张床都被书籍堆满。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书法家和诗人。
伟大的圣人孔子,不仅读书,还周游列国。这就是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或许是关于健康养生、管理、学习等的方法论,也可能是一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思想。
那关于阅读书籍,该如何选择性阅读?有的人说:“只读有用的书”;有的人又说:“有用没用的书都要读一些。”我们到底该如何去抉择?
所以,如何阅读成了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我认为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这里就先暂不讨论。
没有输入,何来输出呢?特别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替代更多的人力。只有持续学习,保持成长,才能更好的在新时代里生活的游刃有余。说阅读是必修课之一,决不是我个人的危言耸听了吧?
那如何才能更好的体悟智慧?
践行是最好的体悟修行法,也就是去做。
但如果仅仅是做,不懂这方面的知识,也不能很好的体悟。只有学和做结合起来,才会相得益彰,完美结合。在修行中,我们叫做理论和实修的结合。而那些真正受人喜欢和尊崇的老师或圣贤,都是从实修过来的。比如曾国藩、阳明先生、孔子、老子等。
原来,理论与实修的完美结合就是最好的破解局限之路。当然,从哲学的角度,人类永远都存在某种“局限”。
老师是通过自己读书和讲书,走出了自己的局限。
企业家通过自己的自我探索,走出了企业的局限。
冒险家通过自己的梦想、勇气和脚步,走出了地理的局限。
艺术家是通过创造力和生命的践行,走出了现实的局限。
人类是通过思想和社会进步,一点点走出了宇宙的局限。
我准备开启阅读和体悟,走出我的局限。
亲爱的朋友,你准备如何走出自我局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