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围城》,说实话这是我第二次尝试,第一次看到方鸿渐在船上和鲍小姐暧昧不清就没有细看下去了,一直拖啊拖……直到今天……实在惭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是先看的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再看的《围城》,所以一开始对钱钟书先生的生活背景以及性格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我心里钱钟书先生真的是一个极有意思的人!心里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熟人面前言语幽默。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也是钱钟书先生文中那幽默的讽刺性语言。
如车夫对汽车的谩骂,钱钟书先生的描写真是令人称绝!又如,对于一个长得较丑但帮了方鸿渐一帮人的女同志,钱钟书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可是因为她是我们的恩人,我不忍细看她,对于丑的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罚他”。又又如钱钟书在写李梅亭时,写到“盲人在黑夜中都可以看的清"来讽刺他的虚荣。哈哈,总之通篇读下来总能看到钱老顽皮的小心思,让人忍俊不禁。
说回心得,《围城》一书看的时间也格外长,可能看的细又可能时间匆忙,总之在一再坚持下慢慢悠悠的看完了他,在读书时总感觉身临其境的进行了一场民国旅游,让我了解了那个时候的人与生活。更给我这对爱情、婚姻想法不成熟的思想上了一课。
还记得才看到一半时我跟室友说,唉,结婚真麻烦,谈恋爱也麻烦,自己不想结婚了……可看完之后,虽然觉得方鸿渐和孙柔嘉总是吵吵,可却也觉得争吵中透露着些温暖。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几乎就没有多少爱情可言,尤其是男主人翁可能只是觉得到了结婚的年纪而孙小姐也还不错而已……所以一开始交往中两个都端着点的人结婚后都开始发现了对方的缺点,于是原本温柔示人的孙小姐也会尖酸刻薄与方鸿渐大声吵闹。可我却总会想如果是我会怎么做?会不会更好的处理?总之,乐观中带着些天真,却又觉得乐观些未免不好(可能也是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的故事所影响)
同时《围城》也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婚姻的本质,对于我们中国的大部分老一辈的人来说婚姻差不多就是找个人搭伙过日子,但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说婚姻就是要寻找所谓的精神伴侣一起度过,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没有人可以去感同身受,但在生活中我们总需要倾诉、分享。而父母、朋友终究都不是长久的促膝长谈之人,于是伴侣就成了自己的后半生值得信赖的朋友。由此可见,对于结婚而言,作为一名伴侣无疑充当了爱人、亲人、朋友、知己等多种角色,所以两个人的三观相似度与沟通恰合度是有多么重要。
再者,在中国婚姻很大程度上都是两个家庭甚至于家族的事。这也往往是矛盾的着火点,所以在婚姻中觉得大部分事情的处理还是两个人单独解决更为好。鸿渐和柔嘉在婚后的争吵,也多是因为第三人的干涉,而这个第三人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家人。
可是柔嘉却还没看出这段婚姻中的问题,因为鸿渐给不了她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她把依赖延伸给姑妈,要姑妈、李妈来给自己撑腰。而这也无缘由的孤立了鸿渐,所以鸿渐会心理不平衡(这就好比本来以为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却总是胳膊往拐,联合他人一起算计自己一样)。姑妈只是鸿渐与柔嘉的一根导火索,引爆了一个家庭囤积已久的火药,一经提起不留一点余地起瞬间爆炸……
最后还是想用用书中的一句流传最广的话语结尾“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因为这一句话对于人生真的是刻画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