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战争中国人一定会想起战争中的那些计谋,从《三十六计》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战争的智慧更多的集中在了如何使用计策上面。然而反观西方战争几乎很少使用计谋,计谋只是辅助作用,而且那些军师天才们虽然可以靠着自己的军事才能获得一时的胜利,但是在长时间的战争中他们也很少能够成功到最后,如汉尼拔、皮洛士。而坎尼会战和它所属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正是解释为什么西方人不用计谋却也能够获得胜利。
坎尼会战是汉尼拔一生无数精彩胜利当中的一场,只不过这场胜利实在太精彩了。这场会战汉尼拔发明了一种战术,后来被称为坎尼模式,就是在交战时中军慢慢后撤,吸引罗马军团追击,然后两翼包抄,最终包围罗马军团。在实际的战场上,中军是由汉尼拔亲自率领,同时和汉尼拔在一起的还有他的弟弟马戈,因为中军其实是相对不太靠谱的高卢人和西班牙人。所以一定要统帅亲自战斗在第一线,才能让中军慢慢后撤,同时不导致溃败。而事实上汉尼拔的这个决定无比正确,因为在正面战场上,有5000个高卢人和西班牙人被罗马军团,如果统帅不在,他们马上就会溃散,从而导致全军溃败。不要以为这是不可能的,在不是继承古希腊军事传统的军队,溃败往往都是从一小点的挫败开始的。想想在南北朝时期的淝水之战,仅仅是一个一小部分人的以为的失败,就很快传染到所有的军队上,最后导致全军的溃败。而汉尼拔知道这样的后果,所以他把精锐部队放到两翼,完成包抄,中间亲自率领乌合之众且战且退,最后完成包围。
但是我们中国人一定会对这种战术表示不屑,因为太没有技术含量了,看看我们赤壁大战,反间计,苦肉计,草船借箭。那是多么有技术含量,各种阴谋阳谋层出不穷。反观汉尼拔,不就是会诈败,然后包抄么,这个东西在中国那是基本功。但是汉尼拔却成为了西方战略之父,可见西方人其实非常不重视战争的计谋。
但是汉尼拔这样在西方不世出的天才最终还是失败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依旧是以迦太基输为结局。尽管他取得了很多的胜利,但是只要输掉最后一次就毫无翻盘希望。但是对于罗马,输掉再多次都没有关系,只要赢了最后一次就是彻底的胜利。第二次布匿战争就是如此,虽然损失了很多的士兵,但是马上可以再次组织起庞大的军团。因为在罗马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国策,只要是拥有公民权男子都可以快速被训练组织成一只有纪律和战斗力的军队。而公民权的普及正是由坎尼会战为导火索的,因为罗马人发现只有将更多的人拉进罗马成为公民,让他们拥有和自己一样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在内的一些列公民权,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而这同时带来了另一个好处,罗马在这外部的军事压力之下完成了公民权的普及。让罗马不仅在战场上,获得巨大优势,而且在经济领域也一样获得巨大的成功。根据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产权保护对于发展经济是有巨大的好处的,成为罗马公民就意味着每个公民将会得到私有财产不被无故掠夺的保障。而在当时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没有这样的保障。
汉尼拔面对的不是罗马军团,而是整个优秀的罗马政体,它能为罗马提供源源不断的军事力量。在罗马军队里每一个士兵都是自愿参战,而罗马对手的士兵很多是被强制征召,这样的战斗当然是没有悬念的。除了少数军事天才,没有那个军队能够战胜当时的罗马,罗马军团就是那个时代的其他国家的噩梦。罗马这种制度的基础就是对每一个人的尊重,拥有公民权的人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才能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组织起一只拥有纪律性和战斗力的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