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是什么?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它可以是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而更多的时候,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
我们总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一定要给孩子立好规矩,从小到大的成长一定要让孩子们有很好的行为准则,那么孩子在做事或者学习的时候,就有一定的规矩可循,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行为举止都会非常的优秀,对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那么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给孩子立好规矩,规矩立好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就能很好的约束。
还记得小学四年级有篇课文《钓鱼的启示》,里面讲了小作者和父亲去钓鱼,意外的钓到一条很大的鲈鱼,正在作者高兴的时候,爸爸却上他把鲈鱼放了,原因是还没有到规定钓鲈鱼的时间。虽然小作者和爸爸解释说反正也没人看到,但是爸爸却说没人看到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遵循心里的道德规则。于是小作者心里虽有太多的不舍,但看着爸爸坚定的神情,还是不情愿的把鲈鱼放回了湖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作为教师,我们要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规则意识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规则会起到哪些良好的作用
一个班级体里,每个人都我行我素的话,那么这个班集体就没法形成一个积极向上,有向心力的集体。学生心里要对规则有整体的意识,要清楚的知道,只有每一个人都遵守班级学校的规则,那么才能使整个班级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不然。学生心里只有洞悉了规则对于一个人是有约束力的,这样才能从行动上自觉地遵守规则。
二、让学生参与到班级规则的制定中
如果只是教师自己定出规则,生硬的让学生遵守,孩子们在情义上一定是有一些拨动的,执行起来就悄悄的有些偏颇。但如果要是让学生一起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大家一起讨论哪些规则适合班级,哪些规则执行起来需要大家注意的,我想这样一来,因为是自己亲自参与制定规则,所以学生自然会对这个规则有所顾忌,当然遵守起来就容易接受一些。
三、分享自己或他人遵守规则的故事
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发生在身边的遵守规则的故事比理论性说教来得更要鲜明,从故事中学生就能够把自己与优秀的做法进行对比,从而更加遵守规则。所以每周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进行故事分享,主题就是围绕身边遵守规则的人或事,然后大家就故事展开讨论,就规则论规则,加强学生的遵守规则的观念意识。
其实有些时候遵守已经熟成的规则,就是在广众的监督下遵守规则还不算费劲,毕竟还会有一些制度的约束着学生去遵守。主要是如果在没人监管的情况下,我们能否主动去遵守规则,就像《钓鱼的启示》里父与子的行为,我们能否做到?我想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感召,从心底里强化遵守规则的内心制约性。总之对于孩子来说,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对于孩子社会化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师就慢慢地去引导,慢慢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