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读了一本网红畅销书《一个人的朝圣》,讲的是一个叫哈罗德的退休男人,有一天早晨收到了一封老友奎妮的信。这个老友得了癌症,哈罗德十分震惊和悲痛,在寄回信的路上,决定从他的住处跨越整个苏格兰去看他的老友,他坚信,只要他走过去,他的朋友就不会死。因而从他迈开脚步启程的那一刻,他同时也开启了一场他同过去的对话。
这个叫做哈罗德的退休男人,人生比较无趣或者有点悲哀。妈妈在他12岁的时候离家出走,爸爸在他16岁的时候赶他出门,后来遇到他的妻子莫琳,随着孩子戴维的到来,让他有些不知所措,渐渐的,他的妻子搬离了主卧,儿子不愿跟他说话,他和妻子的交流就是“你好”“再见”等浮于表面的话语…在他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有人给他帮助,有人希望他别走了,乘交通工具…他的好友奎妮听到消息后竟然也打起精神,真的等他来…他坚持给太太寄明信片或者小礼物,旅途中不断回忆他的种种过去,两人的关系得到缓和和和解…哈罗德通过徒步的方式完成了他对老友的约定,更是通过徒步中的思考完成他对家庭关系的重新认识。哈罗德的坚持徒步固然令人敬佩,但他对改善沟通和家庭关系做出的努力却更令人震撼。
就在今天,我的父母发生了争吵,我爸爸跟我抱怨母亲的脾气越来越大,妈妈则说爸爸什么也不跟她商量,仿佛整个家都是爸爸一个人的…从小到大,我有很深的印象就是爷爷奶奶吵,爸爸妈妈吵,到我自己组建家庭,孩子降生之后,也有几次跟队友的争吵。队友说过,其实你真的好像你妈,脾气太急躁了。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咎为原生家庭的因素,但吵架这种“发泄方式”之前总给我一种错觉,以为说狠话或者发泄一通,对方就会改变;其实,根本就不!对方除了厌恶反感,一成不变之外,只会觉得你好low,怎么这点情绪都控制不了。不谈事事都不生气了,至少我现在会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暂时走开一下,或者事后跟对方沟通,基本没有吵架或者大声叫嚷这种直接的火山爆发,但我总觉得要警惕水面下的庞大冰山。
突然又觉得好累,做个新时代的好妈妈怎么要求这么高?时间紧巴巴的过去了,心得写得前言不搭后语的,孩子感冒了睡不好,还得安抚我的爸妈,哎~
父母这么多年磨合下来,其实早也习惯了彼此的模式,但既然有办法可以更和谐的相处,为什么不能去试试呢?非要等到像哈罗德先生这样再去完成“一个人的朝圣”么?
我已经意识到我与人沟通相处的问题了,我愿意做出尝试和改变,为了建造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港湾而努力。
2017,跟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