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论语》为政篇中有四个问答。其中“敬”和“色”在我看来是最难的了。
什么是孝?在我以前浅薄的意识里,孝是孝顺。比如逢年过节,和老人吃个团圆饭,生日买件生日礼物,什么事情都顺着老人的话说,这些就是孝顺了。
前面的吃饭、送礼物还好说,只是什么都顺着老人这一点,我脑中总是有两个声音为此争吵,此起彼伏。时而这个压倒那个,时而那个打败这个。有时候索性不去想,懒得去想,伤神。
总有老一辈说:“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是的,老人们岁数大,经历多,但不代表懂的就真的比年轻人多。现在看来明显是老人的错,若还是顺着他们说,顺着他们做,那只能是错上加错。
如今,《论语》让我了解到,孝,要“敬”和“色”。
“敬”出自《论语》中子游向孔子问孝的一段。原文是这样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果孝只是满足老人的物质生活,那么和犬马又有什么区别。提供食物动物也能做到,但只有人才会心存敬意。老人接受新事物上没年轻人快,在某些事上,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这与他们所处的年代有一定关系。做子女的不能因为这些事就心存轻视,要对老人尊敬、敬心、敬意。
“色”出自子夏向孔子问孝的一段。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段和上一段差不多。有事情帮老人分担,有好酒好菜先让老人品尝,这不难做到。唯有色最难。色,就是和颜悦色。老人不懂手机,简单的操作都不会,我们能够耐心指导,不厌其烦吗?老人接到诈骗电话,我们怎么劝说,老人还要准备打款,我们还能平心静气,和颜悦色地劝说吗?
其实老人无论说什么、做什么,出发点都是为了子女好。他们固有的想法很难改变,我们做子女的要理解老人,要心存敬意、和颜悦色,做到“敬”和“色”,那就是孝了。敬难,色难,孝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