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年,58岁刘穆之病逝,刘裕哀叹:“大业未成,谋臣病逝”。刘穆之离去,带走了刘裕统一天下的机会,否则将无南北朝,更别说隋唐。
刘穆之,刘邦儿子刘肥的后代。从血缘关系看,刘穆之、刘裕也有交集;刘裕是刘邦弟弟刘交后裔,数百年前也是一家人。
刘穆之对刘裕有多重要?诸葛亮对刘备,没有诸葛亮,刘备颠沛流离,别想夺取西南,三分天下有其一。
桓玄之乱,刘裕在京口,不知所措,因为北府兵基本被解散。此时,刘穆之对刘裕说:“桓玄兵力雄厚,但不得人心,晋朝余威尚在,将军可替天行道。”
刘穆之这么一说,刘裕鼓起勇气,他立刻叫来十几个志同道合的队友,商议诛杀桓玄。
刘裕从京口起兵,北府兵旧部纷纷来投奔,得到一千余人。就是这么一点人,刘裕击败了桓玄,不但夺回建康,还攻克荆州,桓玄被斩首。
击败桓玄后,刘裕为了扩充实力,提高威望,决定北伐南燕。刘穆之随军,负责粮草、后勤,在山东歼灭南燕鲜卑骑兵,国主慕容超投降,勋贵一千余人被杀。
灭亡南燕,刘裕威望高涨,准备继续北伐,肃清河洛。谁知,这时卢循、徐道覆在广州起兵,率10万兵马,一千多艘战船北上,刘裕后方不稳。
何无忌、刘毅等不听刘裕劝说,又想借此机会提高威望,抗衡刘裕,便擅自采取行动,与卢循、徐道覆交战。结果,两人都惨败,何无忌殒命,东晋朝廷有了迁都打算。
此时,如果卢循听取徐道覆意见,直接东征建康,孤掷一注,估计刘裕就真的回不来了。但是,卢循没有这么做,他留在九江,让徐道覆去攻打荆州。
刘穆之看到了机会,他建议刘裕立刻放弃水师,亲率精锐骑兵南下,并带着一千多鲜卑骑兵助阵,先回到建康,稳住局势,再跟敌军决战。
刘裕言听计从,他回到建康后,一切后勤工作交给刘穆之,自己专心负责军事作战。刘穆之在后,刘裕在前,晋军既没粮草的忧虑,又有战神指挥,卢循、徐道覆败亡。
消灭卢循、徐道覆之后,刘毅与刘裕闹矛盾。刘穆之建议刘裕:“亲自带兵入朝,不能让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等职务落入他人之手,否则大势不可为。”
刘穆之知道,晋朝的国祚即将终结,社稷准备换人。刘裕位高权重,手握重兵精锐,一旦放弃权力,别说登基称帝,连性命都保不住。
刘裕入朝争论,刘毅更加不满,双方矛盾激化。不久,刘毅在荆州起兵,并书信坐镇朝中的大将诸葛长民,试图夹击刘裕,消灭劲敌。
诸葛长民本打算起兵响应,又以为刘裕不会找他算账,他犹豫了。诸葛长民问刘穆之:“听说刘裕对我不满,多有防备,还想除掉我,有没有这么回事。”
刘穆之则说:“刘裕西征,把一家老小都交给你,就留在建康,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你就不要多虑了。”
诸葛长民相信了刘穆之,刘裕得以避免两线作战,从容消灭刘毅。旋即,刘裕返回建康,处死诸葛长民,以刘穆之负责政务。
415年,刘裕征讨司马休之,夺取扬州、荆州。次年,刘裕北伐关中,刘穆之辅佐刘义隆坐镇后方,为大军提供粮草,并处理政务。
刘穆之在,刘裕丝毫不担心出问题,北伐也很顺利。“却月阵”面前,数万鲜卑骑兵溃败,北魏不敢再阻挠刘裕,晋军得以长驱直入,攻克潼关。
王镇恶、朱超石、沈田子、王修、傅弘之等穷追猛打,后秦主力战败,姚泓投降晋军,关中纳入东晋版图。至此,刘裕“五分天下有其四”,接近统一。
以刘裕的能力,北府兵的强悍,接下来攻打北魏、赫连大夏,问题不大。只要消灭这两个敌人,天下再次统一,不用等到170年后的隋朝。
刘裕信心满满,却迎来一碰冷水,刘穆之病逝了。刘裕出身寒微,朝中许多人都不服气,没有刘穆之,后方不稳,谈什么北伐。如此,刘裕让11岁的刘义真留在长安,王镇恶等辅佐,自己连夜赶回江南。
刘裕这么一走,关中群龙无首,刘义真太年轻,也管不了众将。结果,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攻杀沈田子,刘义真除掉王修,关中乱成一团。此时,赫连勃勃出兵,晋军一败涂地,朱龄石、朱超石、傅弘之也赔了进去,刘义真侥幸逃回江南。
关中得而复失,还损失了数万精兵,以及十几位悍将,这对刘裕而言是重大的打击。这一切,都与刘穆之的病逝有关,刘穆之不死,刘裕就不用回来,则刘裕将统一,再无南北朝。
420年,刘裕称帝,建国“宋”。422年,刘裕筹划统一中原,征讨北魏,却突然驾崩,出师未捷身先死。刘裕死后,后裔缺乏能人,连刘裕打下的基业都守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