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近日,小澡哥读哲学书,思考文化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翻阅《辞海》,解析与此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为读书笔记,深化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价值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文化也可以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又如针对个人的“文化水平”,是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文化创新”是指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上各种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一种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文化或文化产品;“文化创新”包括价值体系的创新、道德体系的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创新三个层面。“文化创意”是指利用和借助文化元素,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创造性精神心理活动以实质意义创造的精神生产过程。
价值:在哲学上,不同的思想视域和思想方式对于价值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舍勒把价值理解为客观的实在,它所反映的是存在事物的等级状态,如人有着比其他动物更高的存在状态,意味着比其他动物有更高的价值。人们还可以从人与对象的关系的思想视域中理解价值现象,即价值可以指人根据自身的需要、意愿、兴趣或目的对与他生活相关的对象赋予的某种好或不好、有利或不利、可行或不可行等的特性。也可以指对象物所具有的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客观特性。而人类生活经验的不同领域以及不同需要又规定了价值类型的多样性。例如,政治价值的合法与不合法、经济价值的有用与无用、伦理价值的善与恶、审美价值的美与丑等。
精神:在中国语境中的“精神”,既意指人的意识活动过程、内容与结果,也常用于描述人的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及个体状态。西方语境中,如何看待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理解“精神”一词内涵的关键。“精神”有轻薄的、流动的空气,轻微的气息之意,相比于物质的客观性,精神具有主观性和社会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运动形式”。无论是在中国的语境之中,还是在西方的语境之下,精神都具有多层次、多意涵的概念,反映了精神主体不同层次的立场以及多种角度的价值观,是知识、情感、意识等的混合物,包含其潜能、状态、方法智慧等内容。如果要对精神做一个具体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精神是人类的特有属性。
知识:知识是指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根据反映对象的深刻性,可分为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根据反应层次的系统性,可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知识是知识的高级形态。按具体的来源,知识虽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知识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借助于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的形式,可以交流和传递,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当代知识呈现出创新和增长迅猛的特点。PS:语言问题是哲学解释学(阐释学)的中心问题,语言表达人与世界的关系,人总是通过语言而联系世界,并创造世界。
知识地图:一种知识(既包括具体的可编码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导航系统,并显示不同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以图形可视化方法表达各种知识的地图。是知识管理系统的输出模块,输出的内容包括知识的来源、整合后的知识内容、知识流和知识的汇聚。分为面向程序的、面向概念的、面向能力的、面向社会关系的知识地图等。
我的问题是:文化、价值、精神、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我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