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与酒,
其实没什么关联,
今天我想聊的是两者的
“约定俗成”。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本是历代帝王名流高雅的享受,是一种政治文化的衍生物。历代文人骚客畅饮着它,写下了汗牛充栋的锦绣文章、不朽诗篇。明清时期,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走向了通俗的民间,从名人雅士的所为普及为里巷市井的爱好。人们在开心、伤心时都会想到酒,开心时,“白日放歌须纵酒”;伤心时,“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文化源远流长,如今,“酒文化”演变为“酒民文化”,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但是,不知何时你情我愿的把酒言欢变成了强制性的推杯换盏,成为酒桌上的约定俗成。“劝酒文化”,实则就是逼酒。为何要劝酒?“好朋友,一口闷。”“壶中日月长,醉里乾坤大。”只想说,想喝的时候谁用你劝啊!在酒桌上就一定得喝酒吗?就和结婚一定得买钻戒似的,强制性的约定俗成。
当年的De Beers为了控制钻石产量、控制全球贸易,与Ayer广告公司一起编织了一个“Diamond is forever.(中文经典翻译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话耳熟能详吧。)”的美丽爱情童话。Ayer强化钻石和浪漫爱情的联系,让男人相信,更大更好的钻石才能代表你更真挚的心意和更浓烈的爱意,同时鼓励女人,将钻石视作浪漫求爱的必要部分,如果哪个傻小子结婚时不送你钻石,Let him go。
此外,他们还通过电影、电影明星、上流社会宣传、时装设计师、与高端艺术捆绑,甚至是英国皇室的配合(英国女王曾大张旗鼓的访问南非,访问钻石矿),De Beers与Ayer成功让美国的傻姑娘和傻小子乐呵呵的接受了这个现实,结婚就等于钻戒,没钱买钻戒以后也得补一个钻戒。现在在全世界都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事,问题是,你想打破它,还挺难,女人每天戴着块石头心里还美哉美哉的。
再说回“劝酒文化”,要说劝酒这个事,还得先说“面子”这个事。在中国,面子是这么回事。据史书记载宋仁宗年间,王安石与司马光同在包拯手下当差。有一天,衙门里的牡丹花盛开,包拯很高兴,请同僚们喝酒。王安石与司马光坐在一块,但二人平日里都不喜欢喝酒。因为顶头上司包拯劝酒,所以司马光硬着头皮喝了几杯。当包拯给王安石敬酒时,无论他怎么劝,怎么说,王安石就是不喝。这事把包拯弄得极为尴尬,当场下不了台。包拯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王安石作为下属,竟然公然违抗自己。这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但王安石却违反了大家普遍遵守的政治潜规则。
所以说,在中国,面子是个权力产物。这种权力可以是政治权力,也可以是隐形的权力,比如年龄、职位、身份等。所有不对等的关系,都会产生面子。所有不对等的敬酒、劝酒、逼酒都是潜在的权力在起作用。所以你不喝就是不给人家面子,不尊重别人的权力与地位。
劝酒文化的盛行从古到今,并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而式微,反而越来越严重。与古时一样,现在的敬酒、劝酒也都多具有强制行为。酒桌上的劝酒、敬酒、罚酒把人际关系搞得极为复杂,处处险象环生。为了混迹这些酒场,中国人练就了虚伪、阴险、狡诈的应对手段,做出很多庸俗的行为。很多人牺牲自己的健康,以获得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原本简单的人际交往,因为特殊的酒文化搞得复杂难测。现在意义上的敬酒与罚酒,政治强制性弱了,但却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习俗与习惯。敬酒成了对他人的尊重,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既然成了习俗,人们也就习惯了,习惯了就成为社会规则。
我曾听一些刚步入社会的应届生说他们害怕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害怕去应酬喝酒,虽然我当年也曾把社会想象的很复杂,不过也没那么夸张,但是这种观念依然在很多大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一个个好青年出社会前都怀着自己的梦想,为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可灯红酒绿的社会带给他们的不是梦想,而是噩梦。如果刚毕业的大学生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每天被逼着喝得烂醉如泥。那还有多少大学生会用心念书,他们想到只需要学会所谓的“做人道理”,喝下酒,就能成交生意,那读大学的意义何在呢?
现在是新时代了,劝酒文化是历史遗留的问题,理应与时俱进。是的,我确实不喜欢劝酒的风气,更不喜欢劝酒的人。给了面子就意味着失去健康,甚至是,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今天健康不代表明天健康,不代表10年后依然像今天那样,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那么痛苦,但结局只有残酷。
美好的约定俗成我愿意,丑恶的约定俗成我抛弃。“以酒会友”,只在我愿意的时候,但不要用酒绑架友情。
随手奉上本人小诗一首
把酒言欢,莫强求
小酌怡情,豪饮伤身。
你若不喝,我便不劝。
喝酒伤身,劝酒伤心。
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2016-7 Letty
那些曾经消磨的时光,
就此喝下,
从此不再追回,
明日依旧是个好天气。
今日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