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100:始皇派徐市征发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却因风势不顺返航,可他们说:“虽然没能到达仙山,可是已经望见了。”

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100《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七卷-05

始皇出巡

始皇出巡东部各郡、县,登上邹地的峄(yi)山(今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树立石碑赞颂秦朝功勋业绩。

到泰山下召集文人儒士七十余名商议祭祀天地的封禅之事,文人儒士的议论各不相同。

始皇认为他们的建议很难实际采用,因此贬退文人儒士,并下令开通车道,从泰山南麓上到顶峰,树立石碑歌颂自己的功德,再从北面顺道而下,到梁父山(今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祭地。

其过程封土埋葬全部保密,世人无法获悉并记录下来。

始皇帝拜祭天地后向东出游沿海各地,祭祀名山大川及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八神,然后登琅琊山,兴致勃勃,逗留三个月,建造琅琊台,立碑颂德。

齐国人徐市上书始皇,说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在渤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只是凡人即将到达,风就把船吹走了。请求始皇准许他斋戒清心洁身素食后率领童男童女入海寻求神仙。

于是始皇派徐市征发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却因风势不顺返航,可他们说:“虽然没能到达仙山,可是已经望见了。”

始皇返回咸阳途中经过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举行斋戒,祈祷祭祀,想要打捞沉在泗水中的周鼎。派了一千人潜入泗水打捞,毫无所得。

韩国人张良自父亲、祖父五代以上曾经做过韩相,及至韩国灭亡,张良散尽家财,想为韩国报仇。

始皇出使东方,抵达阳武县(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博浪沙时,张良让大力士手持铁锤袭击始皇,但却误中随天子车驾而行的副车。

始皇大惊失色,却未抓到刺客,下令在全国进行十天的大搜捕。

此后始皇又登上之罘(fu)山(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刻石颂德。随即巡视北部边境,返回都城。燕国人卢生受派遣入海求仙返回,抄录《录图书》上的谶(chen)语,上写:“使秦朝灭亡的是,胡”,奏报始皇。

始皇便派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向北征伐匈奴。

感思:始皇求仙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命永恒、青春永驻的普遍向往。作为一位拥有无上权力和巨大成就的帝王,秦始皇自然更加渴望能够延续自己的统治和生命。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求神问道的态度都说不上正面、肯定,认为是荒唐可笑占大多数。

可是为什么秦皇也好,汉武也罢,这样卓尔不凡,不世出的人物,智商见识都远超常人,却为何乐此不疲?

我觉得应该是看到了一些让他们不得不信的东西。

遍访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以我浅薄的见识来想,就是看见海市蜃楼了吧。

人类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同时注意到所有细节,也无法完全准确地感知外部世界。

人的感知往往受到光线、角度、距离、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事物的全貌或真相。眼见未必为实。

可人类天生具有信任自己感官的能力,因为这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

所以,当人亲眼看到某件事情时,会倾向于相信它是真实的,即使这种相信可能并不完全准确或全面。

两千多年前,看见海市蜃楼等这种当时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只要一次,足以改变世界观、人生观。

谶语成谶,果然灭秦者,胡,胡亥。是不是这么解释?

始皇出游遇到刺客,是六国余孽、韩国国相后人、大汉开国功臣张良。

天下不太平,一方面始皇享受着立碑颂德的无上荣光,一方面要防备镇压六国余孽的反抗与刺杀,能量守恒,有得必有舍。

也是如此,始皇严令身边人透露他的行踪的原因,阴差阳错,被赵高利用大臣无法知晓始皇行踪这一情况篡改遗诏,成为秦国国运转折点。

冥冥之中天注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