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多用穴与特效穴
黄岐之
人体腧穴主要有分布在经脉上的经穴、分布在经脉以外的有奇穴、不定穴的阿是穴。《针灸逢源》记载了361(经)穴。
一、多用穴。
经穴中使用频率高的多用穴近有50穴。他们是:(一)手太阴肺经,少商(井穴)、鱼际(荥穴)、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任脉)、尺泽(合穴);(二)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井穴)、合谷(原穴)、曲池(合穴)、肩髃;(三)足阳明胃经,内庭(荥穴)、丰隆(络穴)、足三里(合穴;下合穴)、天枢(大肠,募穴);(四)足太阴脾经,隐白(井穴)、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冲脉)、三阴交(交会穴,与肾经、肝经相交)、阴陵泉(合穴);(五)手少阴心经,神门(输穴,原穴);(六)手太阳小肠经,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督脉);(七)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经穴)、委中(合穴;下合穴)、胃俞(背俞穴)、脾俞(背俞穴)、肝俞(背俞穴)、隔俞(血会,八会穴)、心俞(背俞六)、肺俞(背俞穴)、大杼(骨会,八会穴);(八)足少阴肾经;然谷(荥穴)、照海(八脉交会穴,阴骄脉)、太溪(输穴,原穴)、复溜(经穴);(九)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阴维脉);(十)足少阳胆经,阳陵泉(合穴;筋会,八会穴;下合穴);(十一)足厥阴肝经,行间(荥穴)、大冲(输穴,原穴)、曲泉(合穴);(十二)督脉,大椎;(十三)任脉,中极(膀胱,募穴;交会穴,与三阴经相交)、关元(小肠,募穴;交会穴,与足三阴经相交)、气海、中脘(胃,募穴;腑会,八会穴)、上脘,等等。
腧穴如中药,一药并非一味,药性所现是其偏见而已。腧穴的多用是其与五脏六腑联系广泛,因此,可通过对其刺激作用脏腑。
二、特效穴。
特效穴指针对脏腑的某症疗效明显的腧穴。
(一)、经脉主病之腧穴。
1.尺泽:主治肺诸疾。2.公孙:主脾胃诸疾。3.少冲:泻心火,熄肝风。4.太溪:治男妇诸病。5.劳宫:清心火,开关窍之功。6.行间:清肝泄火。7.承浆:治任之病。8.大椎:泄热又振阳,治多病。疏通阳气,通经活络,治诸寒滞之证。
(二)、主病证之腧穴。
1.中府:主治肺病。2.曲池:退热要穴,治肠胃病之要穴,治皮肤病。3.阳溪:治诸热证。4.梁丘:治急性胃病。5.内庭:实火泻之效之最,泻阳明实火。6.太白:治脾最强,治脾胃诸痛。7.神门:治心痛、失眠、健忘。8.腕骨:主经脉诸疾、耳吗、目黄、肩肘痛。9.委中:奥秘之穴,治多种病证。10.然谷:益肾固泄之功。11.液门:泄三焦火热。12:支沟:泄三焦火热,疏散风、热之功,治五官疾病。13.四渎:理三焦之气。14.阳陵泉:舒筋利胆,主胆腑诸证。15.丘墟:疏肝利胆,泻胆经火热。16.足窍阴:疏肝理气,清泻胆火。17.太冲:理气熄肝风。治上、中、下三部之疾。18.关元:补虚壮之气,治诸虚劳损。
腧穴功能如中药药性,针灸治病选穴如汤剂选中药。功能不同,疗效也不同,熟知腧穴之性是针灸医治的前提。
(声明:本文是原创系列《经络漫谈》文集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