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your best to do today, tomorrow you might have done better.
今天尽你的最大努力去做好,明天你也许就能做得更好。
对人们来说,食品和饮料早已不是简单地满足吃喝的需求,工业化的食品饮料制造也反映了人们社会意识的变化,比如,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就越来越明显。《好奇心日报》根据FBIF2018食品饮料创新论坛等报告发布的内容,总结了食品饮料行业的6个新趋势。
第一,无糖饮料在中国要流行了。受老龄化社会和糖尿病患病人口数量巨大的影响,从宏观上看,消费者普遍开始关注低糖饮料,今年已经上市的无糖饮料已经超过了往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6年中国有1.1亿名糖尿病患者。而在更广大的人群中,相比脂肪和热量,消费者出于健康和减肥的目的都更加顾虑糖,所以消费者把低糖、无糖与健康食品饮料关联起来的认知度超过了低脂、低热量。
第二,碳酸饮料也可以卖健康了。为了迎合人们对减肥瘦身的需求,碳酸饮料开始尝试添加新成分,比如雪碧新品雪碧纤维+就加入了一种叫“抗性糊精”的成分。抗性糊精是从玉米或小麦淀粉中提取而成的,能让人产生一定饱腹感。因为这种成分不会被消化,所以它也不会转变成含有热量的葡萄糖。当然这种新品的价格也高一些。
第三,因为酸奶的流行,酸奶中的益生菌被加入到了其他食品里。2017年,酸奶的销售额超过了牛奶,成为了中国人最欢迎的奶制品。根据调查机构GFK的调查,中国消费者是17个国家中最重视益生菌的群体,人群比例相比排名第二的国家高出21个百分点。由于这种喜爱,益生菌开始被加入到奶片、饼干等其他食品饮料中。
第四,其他带有“功能”的食品饮料也在流行。1995年红牛进入中国开始,功能饮料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如今,市场上陆续出现了改善体能、注意力的功能饮料(比如防弹咖啡),以及改善睡眠的功能饮料。而健康本身,或许是人们默认需要的最大的功能。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零食逐渐和负罪感绑在了一起,商家为了给消费者名正言顺吃零食的理由,也会添加一些有益健康的功能。
第五,标签更说人话了。尼尔森针对健康食品的调查显示,74%的中国消费者希望产品的标签能够简单易懂,73%的消费者特别反感人造或者合成香精。当人们看懂了标签上的成分,那些不受欢迎的成分自然会减少使用。
第六,原始加工方式从餐饮行业流行到了包装食品。消费者喜欢简单的加工步骤是为了获得“完整的食物”,更接近食材本身的样子。在国内,这方面代表是脱水的蔬果干和冷泡茶的流行。比如,冷泡茶的做法会降低茶汤中咖啡因的含量,能减缓对胃的刺激,也不破坏茶叶内蛋白质等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