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古代把腊月初八这天称做为腊日,俗称腊八节。到这一天,先人们要祭祖敬神,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月初八这天,还是佛教徒的盛大节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这天成道,称作佛成道节。
民间特别是北方有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民间流传颇多。有纪念佛祖成道说;有纪念秦始皇修长城时饿死的民工说;有纪念忠臣岳飞在朱仙镇抗金说;有纪念朱元璋在当黄帝之前,坐牢时吃五谷杂粮粥说…。
在这诸多传说中,我最喜欢的是教育后辈勤俭持家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很久以前有户农家,老头勤快,老婆勤俭,精打细算过日子,不但自己吃喝不愁,还时常接济吃不上饭的人。
但是,这对勤劳的夫妇却养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儿子,更悲催的是,后来又娶了个同样好吃懒做的媳妇。小俩口懒得是日出三竿不起,油瓶倒了不扶。
老俩口言传身教、口苦婆心教育小俩口勤劳勤俭过日子。他们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小俩口把老人的话当耳旁风,一句也听不进去。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临去世前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男当勤耕作,女当勤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就-起去世了。
小俩口埋葬了两位老人后,看看家里囤的有粮有米,箱柜里有棉有衣,依然是啥都不做,过着吃喝不愁的日子。
一年又一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小俩口终于坐吃山空,断顿了。
邻居们看在过世的老人面上,东家一个馒头,西家一碗汤的接济小俩口。他们觉得,这样不用干活也饿不着,还不错。
有一年腊月初八,天寒地冻,小俩口在屋里又冻又饿,满屋寻找着能吃的东西,突然发现炕缝里和地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东拼西凑的弄了一把,放在锅里,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
小俩口悲悲切切地喝着粥,想起了老人的教诲,后悔不已。这时一阵大风刮来,将早已破烂不堪的房子吹了个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房底砸死了。
从此以后,当地的乡亲们,家家户户到腊月初八这天,都会给孩子们熬上一锅杂米粥,并给孩子们讲这杂米粥的故事。
就这样,这个故事越传越远,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形成了腊月初八喝杂米粥的习俗,人们把这杂米粥称作腊八粥。
记得小时候,一进入腊月,粮店就会按人口供应做腊八粥用的食材,大人们会拿着粮本去粮店提前把食材买回来,只等着腊八这天熬粥。
腊八的头天晚上,大人们就开始把各种杂米杂豆花生大枣用水泡上,花生是带壳的大花生,和我们本地生产的不一样,剥出来的花生米是紫红色,一个要顶本地的二三个大,油脂饱满,嚼到嘴里非常香。
腊八这天一大早,我们小孩们都还没起床,香甜的腊八粥的味道就钻进鼻孔,喝上一碗暖和一天。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时候盼过年,就是盼有新衣服穿,盼有好吃的东西,盼过年得先盼腊八,盼着那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长大后离开了家,这时国家已取消了粮食供应,什么粮食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虽然自己还没成家,但是每到腊八都会喝上一碗腊八粥,不是学校食堂煮的,就是单位同事端的,要么就是上班路上热心人送的。那些年,一到腊八这天,有部分热心人会早早的在人多热闹的地方支上粥棚,供路过的人们免费喝粥。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是暖融融的。
结婚成家有了孩子后,整天手慌脚乱的,虽然有时自己来不及煮腊八粥,但是,只要想喝一定能喝上一碗暖暖的腊八粥,因为腊八粥是这天的标配,到处都有。
后来孩子长大了,我们时间也宽余了,这么多年来,老公虽然还是不喜欢做饭,但唯独对煮粥情有独钟,家里瓶瓶罐罐的五谷杂粮,被老公摆得像中药铺一样,几乎天天早早起来煮粥,我也得以坐享其成。
但是,平时的粥和腊八粥自然不同。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老公头天晚上就算计着煮腊八粥,他把所用食材泡了一个晚上,早上5点多就煮上了,等我起床时已经煮好,我问老公煮的都是啥,他说反正有十样,看你能喝出来几样。
喝着暖暖的腊八粥,心里更是暖融融的。
这一碗粥源远流长,它沉淀着我们祖先的美好愿望,充满了中华民族的勤俭美德,饱含了家人满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