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爱我”

56期读书会分享案例读书会首领人亚娟老师从题目“妈妈不爱我”这句话开始剖析,这句话背后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哭诉,更是无数成年人内心深处可能潜藏的一种压抑、秘密和原生家庭创伤。

所谓的“不爱”具体表现为哪些形式?我们三个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什么是“不爱”?首先,我们从“不爱”这个词它可能并非指妈妈的完全缺失,而更多是一种孩子在感受上的落差和情感上的错位。爱的方式不被接收。

爱要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去表达。

1.妈妈用了她认为对的方式爱孩子(例如,提供物质保障、严格要求学业),但这并不是孩子渴望的情感连接(拥抱、肯定、无条件的支持)。这种“错位的爱”在孩子感受里就是“不爱”。

2.有条件的爱 “只要你考第一名,只要你学习好,只有你去上学,只要你听妈妈话,听妈妈的安排,妈妈就高兴”这种爱附加了条件,让孩子觉得真实的自己是不被接纳的,只有达到标准才配得到爱。

3.情感忽视: 爸爸的缺失推卸责任和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在爸爸妈妈之间摇摆不定,拉仇恨的意思,让孩子觉得妈妈好烦,甚至很讨厌妈妈而导致妈妈的发脾气暴躁,焦虑不安的行为而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被忽视。

缺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

总结: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分享中获得力量,获得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谢读书会首领亚娟老师,感谢程森老师读后感的分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