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七堇年的书,是大学一年级一个无课的午后,厚重的云层掩住天光,拉上窗帘,昏暗不分昼夜。
十月,初秋的暑气已完全消退,不冷不热,正是读书上进的大好时节。但对于我——以及数以万计刚刚脱离高三苦海的青葱少年,如蝴蝶被斑斓的花园迷住了双眼,倾以满腔热情迎来所谓真正的青春,猴急一般扎入华而不实的大学生活——只要翘节课就能拥有的一整个下午,在那时实在是非常的廉价。
记得那天睡了一上午,脑袋因为晚起而发胀发痛,百无聊赖之中随手从对床书架上抽来一本素白的书,书名也朴素,叫《平生欢》。
那是无数个不起眼的下午中的一个,我靠在床上一口气把它读完,径直读到天光渐暗,入夜,合上书才觉腰背酸痛,四肢僵硬,不知是眼睛酸胀还是内心似有动容,居然流出了眼泪。
生活背景之契合,经历之相似,那种感受是微妙的,仿佛你的生活轨迹被人复述出来,诚恳而卖力地回忆,剖析。先是一种细小入微的刺痛,刺痛过后,竟感到坦然:原来经历这些苦难的还有千千万万,命运是如此这般的没有新意啊!世界之大,历史沧桑巨变尚不能撼动一丝一毫,芸芸众生的爱恨离愁,千篇一律,算得了什么。
心有天地,山大的烦恼也不过一隅,山川河海,众生万物,经常看一看别人,低下头也就能看见自己。
就这样,我开始读很多书,几近于对其产生信仰,似乎通过读书,精神不断丰盈,那种充实而欢愉的感受很真切。
刚开始读书,只对与自己经历相重叠的地方感兴趣,大约最初的坚持都源自于似有若无的共鸣吧......久而久之,也能静下心来,看他人故事,如同眺望彼岸的灯火阑珊。读七堇年,也读海子,简桢,木心......都是书里提及的作家,诗人,如饥似渴,沉迷不能自拔,希望达到更深入的融合。也许,当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时,最好的阅读方式,是从一个作者,读到另一个作者。
大学是一个极富包容性的地方,谁都可以打着“青春不留白”的口号,为一些在在未来的人生里毫无意义的事,付出大把大把的生命,时间似乎被贬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上进的,努力读书,考证,比赛,几个晚上不合眼,把找来的论文拼拼凑凑,署上自己大名,拿去发表,又是一个无上的荣誉,日后竞争的筹码;普通的,睡到日上三竿,起床,化妆,打扮得闪靓,逛街,聚会,唱歌,玩社团,熬夜熬到眼皮浮肿,好似昨夜刻苦读书。于是上进的,不上进的,优秀的,普通的,都红着一双眼,大学生没时间睡觉。
回过头去看我所剩无几的大学时光,早起,三餐,运动,到课.....这样遵守了十几年的习惯在步入大学的第一天便随着过去的日子被一股脑抛在脑后,再也找不回来,那些时间拿来做了什么,不记得了,唯独坚持下来的,就是读书,这个习惯不知不觉伴随我度过成百上千个大学时光,愈忙碌,愈空虚;愈热闹,愈寂寞,我渐渐发现,宴席笙歌,比赛战绩,校园恋情,不如读书的喜悦感来得充实,绵长。
七堇年说 作品所能具备的最大的使命,不是直接描绘世界,而是为描绘世界提供切口,或者想象。
二十岁出头的我,常做梦,总想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