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探春作了《簪菊》和《残菊》两首。
今天我们来赏析《簪菊》这首诗: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看到《簪菊》这个题目就想到了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一回目中,刘姥姥被熙凤用各色折枝的菊花插在头上打扮的场景。
众人笑着说“熙凤把她打扮得像个老妖精了”。
刘姥姥却觉得她的头是修了福今儿才这样体面起来。
更何况,她自己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
当然,这其中有她自己插科打诨的成分。
但若是年轻的姑娘头上戴个花儿,当然,不喜花儿粉儿的宝钗除外,一定也是娇俏可人的。
不过一般“簪菊”,“插秋菊于头上”这个行为,会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的时候常见一些。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花瓶每天都要忙着供应给篱笆里栽种的秋菊安放,把秋菊折下来(戴在头上的时候)不要想认出镜子中自己打扮的模样。
在花瓶里插花的雅致也是增添生活情调。
花瓶每天都要忙着供应给篱笆里栽种的秋菊安放,既有可能是常常要以旧换新或者填补空缺,也有可能是插花送人之类的。
毕竟很多时候想要戴秋菊是直接从花瓶中拿的,而不是待到要用时还要去园圃里采摘。
当然,送人也是很常见的。
比如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宝玉让秋纹去给贾母和王夫人送园子里新开的桂花,亲自灌水插好了。
此举惹得贾母和王夫人喜的无可无不可,甚至让送花去的人都得了福了。
所以说,“插瓶送花”常常是表达情谊的一种方式。
至于“把秋菊戴在头上”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女性的行为,男性也是可以的。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就有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也并不一定是为了打扮,也可能就是在重阳佳节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消灾辟邪。
或者也是表达了一种自己追求高洁品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至于自己簪了秋菊在镜中的模样,自然是与往日不同的。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这里的“长安公子”,按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中说,是疑指唐代诗人杜牧。
当然,或许最主要还是因为他在《九日齐山登高》中的那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彭泽先生”就是指“陶渊明”,曾经当过“彭泽县令”。
长安公子癖好秋菊,彭泽先生又是极爱酒的。
这里的“花癖”和“酒狂”,我认为在“长安公子”和“彭泽先生”两个人身上应该都是兼具的。
“彭泽先生”一般就是指“陶渊明”,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个时间段生活。
如果说“长安公子”指的是唐代的杜牧的话,那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不同的。
不过,如果他们想要做个知己的话,也是可行的。
毕竟精神世界的互通有无是可以超越世俗的桎梏的。
几乎众所周知“晋陶渊明独爱菊”,不过他也生性爱酒。
看来“饮酒赏花”到底是很多文人墨客们喜欢放在一起的雅兴。
而且每当提到“秋菊”,往往总要提到秋菊的知己陶渊明先生。
黛玉的《咏菊》中就有“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的《菊梦》中就有“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说不定陶渊明先生心情好的时候,也会簪菊上头呢。
所以推测把“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讲可能也是说这个“长安公子”同样爱花爱酒。
文人墨客,又有多少不是喜欢诗酒风流的呢?
如果“长安公子”真的是杜牧,那么他的好酒也是有名的。
比如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就连“雨纷纷的清明时节”,他在路上想的还是如何找个地方歇脚喝酒。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三径”一般指“归隐者的家园”或者是“院子里的小路”,所以这里的“三径露”从字面意思上可以解释成“院子里小路上的露水”。
那么短发上为什么会沾上院子里小路上露水的清冷呢?
再看《簪菊》这个题目就明白了。
原来是用“沾三径露”代指“簪菊上头”,所以“三径露”可以在这里代指“秋菊”。
“葛巾”是“古时用葛布做的头巾”,而且还有一个“葛巾漉酒”的典故。
本义指“用葛布做成的头巾滤酒”,后来形容“嗜酒如命的人”,表现此人“真率超脱”的个性。
“葛巾漉酒” 的出处不止一处。
比如南朝梁萧统的《陶渊明传》:
陶渊明嗜酒,郡将(官职名)尝候(看望;拜访)之(代指“陶渊明”),值其(酒)酿热,(陶渊明)取头上葛巾漉(过滤)酒,漉毕,还复著(穿;戴)之。
“九秋”就是指“九月的深秋”,不过这里的“九秋霜”和前一句的“三径露”都是指代“秋菊”。
葛布做的头巾也染上了秋菊的寒香。
当然,在这里也可以同样理解成“互文”形式。
把秋菊戴在头上,无论是头发和头巾都染上了它的清露和寒香。
仿佛这么做自己就已经拥有了高洁的品性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
哪怕是让自己得到片刻的雅兴也是好的。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高情”一般是指“高隐超然物外之情”,“高尚的情怀”;“高雅的情致”。
或者是表示敬辞“深厚的情意”。
“时人”一般也是指“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
此番高雅的情怀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不入流的行为,那就自己为自己拍手庆贺,任凭他人在路旁嘲笑。
更何况,连古来圣贤都还是寂寞的,更不必说你我。
即便被他人当做异类也要随性自在地听从内心生活,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的不同选择。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所以要做好自己。
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到头来还是自己做决定。
你有的“高情”,只是别人不懂罢了。
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没有遇上对的,懂你的人。
否则,独倚高楼,也总会有人高歌相侯。
探春自己又何尝不是那个“独倚高楼”的人?
只是她的“高歌”,又有谁人“相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