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世界是善良的。
然而,相比升学和工作,善良有什么用吗?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跟大家说一个跟教育有关的故事。
英国皇室宣布,四岁的乔治小王子9月要上学了。(英国的小学接收4—13岁的孩子,入学后先上预备班)小王子选择的这所学校,叫做Thomas’s Battersea。它是一所受到本地中产阶级,尤其中上层父母青睐的精英学校。据说家长主要是银行家、律师、医生、记者等在英国社会高收入的专业人士。
而这所学校的核心育人理念是什么呢?你也许猜到是“优秀”“全面发展”“尊老爱幼”等等。都不是。校长说,学校的核心育人理念是:善良。
不是简单的助人为乐。
英国精英的善良教育,包含几个层次:
善良,意味着尊重他人
小王子的学校领导举例说,善良意味着,孩子们不允许拥有最好的朋友,而必须跟所有孩子都成为朋友。
听起来有点夸张:作为一个有正常情绪的人类,怎么可能喜欢所有人呢!
但学校认为,行为上的尊重是必须的。如果孩子故意疏远一些人,制造不公平,会伤害他人的情感。
英国精英教育重视培养人的情商,甚至胜过学业。孩子要从小学习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了解不同的社会阶层、种族、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必须在行为和礼节上,对他人表现出接纳和尊重。
老师也一样。不能在行为上亲近一些孩子,疏远另一些孩子。英国人认为,孩子们通常很敏感,如果老师处理不得体,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
我伦敦同事的孩子在另一所有名的私立学校,那所学校也有严格的教育,比如,如果孩子想庆祝生日,必须邀请班里所有同学,不能只邀请自己喜欢的朋友。生日聚会可以采取野餐等简单的庆祝方式,不能太奢侈。
这样做的原因是:要避免在精神或物质上,给其他孩子带来情感伤害。
我在前两篇文章里提到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
当孩子们长大进入职场,一定会面临一个复杂的人际圈。里面不仅有自己的同乡和校友,还会有不同地域、语言或种族的人。价值观更是千差万别。
如何让你的工作伙伴信任你?
对他人在行为和言辞上表现出接纳和尊重,一定是良好合作的第一步。
这听上去很容易,做到却不容易。
在国际公司,中国的员工,往往更喜欢跟中国人打交道。而小圈子文化,往往影响了我们升职。
很多人是出国后慢慢悟到:Be nice,学会在礼节上尊重别人,自己的世界才会变得宽广。
善良意味着尊重自己,敢于表达意见
英国的这个理念,跟中国不太一样。传统中国文化评价一个人善良,往往是说这个人懂得隐忍,即使有想法,也不会当面说出来,而是藏在心里。
但英国人(以及美国人)不是这么想的!
他们认为,善良的前提是不冒犯别人,也不委屈自己。
什么是冒犯别人?
如果你因为一个人的收入、婚姻、家庭地位、种族、习惯或外表,对他进行评论和质疑,无论当面还是背后,都属于不够善良,没有礼貌。
什么是委屈自己?
就是你明明对某个决策、提议或者做法有意见,但是没有提出来,而是一边抱怨,一边执行。
中国的孩子在国际公司升职难,常常是因为我们对于领导或同事的提议,既不提问,也没意见,而是沉默的执行。这很吃亏。
当你对一个组织没有意见,选择沉默,别人会以为,你在这里做的不开心,懒得表达意见,可能正默默寻找新的工作。
同样作为国人,我觉得好冤。并不是我们正谋划跳槽,懒得提议,而是中国式的善良,让我们不太习惯当面质疑别人。
西方人所说的“对事不对人”,在中国的文化里不易理解,甚至不被接受。因为我们倾向于认为,如果你质疑我做的事情,等于在质疑我这个人。所以为了不得罪人,中国人的社交规则往往是,把意见藏起来不说。但这种中国式的善良,违反了英国人的“善良”规则。
他们会认为,你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对自己不好;同时没有解决问题,对别人也不好。既不利己,也不利人。在彼此压抑的环境下相处,最终容易导致关系破裂。所以,英美的精英教育不赞成这样。
他们鼓励有意见要说出来,有效展开沟通,这样才能增进了解,分享智慧,让一段关系、一个家庭或一个组织良性发展,减少问题,彼此都开心满意,效率得到提升。
善良是一颗美好的内心,但更是一项高级的技术
英国的善良教育背后,是关于公民素养的一系列技术培训:包括安全常识、沟通技巧、尊重手段等等 (没错,尊重也需要手段!)
这些在小王子的学校都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英国人致富早,他们在百年财富积累中发现:原来金钱是买不到一切的,比如生命、爱和尊重。所以,一个社会长久富裕,需要人们不仅能想到别人,而且能在技术上给予支持,让人感到生命受到尊重和保护,产生安全和信任感。于是在英国,当一个人倒在路上时,不仅有人救,而且路过的一些人具备基本的救援常识,这些常识往往在儿童时期就学习过。
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是那种既有善心帮助陌生人,同时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当一个社会的陌生人既有爱心、又有常识,既有行善的动力,也有行善的技术,这份保障,才是善良带来的巨大财富。
同样的保障,还体现在沟通智慧层面。
英国精英特别注重语言沟通技巧。他们虽然鼓励表达意见,但是在表达方式上,要体现出对人心灵的尊重和保护。
前面提到的伊顿公学的纪录片里有一个细节。小男生们早晨出门上课,必须穿西装打领带。有个孩子忘了领带,被教务人员看到了,老师拦住他说:“Hey,小绅士,你有没有发现,你忘记什么了?”孩子低头一看,哎呀领带忘了。赶紧回宿舍打好了跑出来。教务人员再看到他时说:“太棒了,谢谢你!”这是很典型的英国式沟通。老师或家长不会直接说:你怎么没戴领带!让孩子觉得很反感:你怎么又来管我!两边不开心。
英国的家长老师,倾向于通过一个疑问句,让孩子自己来回答。尽量避免他人逆反,造成冲突和对抗。当孩子发现并改正了问题,父母和老师会对孩子说谢谢你!
英国人认为,尊重的前提是把对方当作和自己一样有情绪的人。每个人都反感别人指手画脚,但同时又希望自己不断进步,成为很棒的人,让自己的行为有价值。当他听到一声感谢,意味着他的行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他做的很棒。这种沟通方式延伸到职场,就被称为领导力。比如,我的英国老板就是典型接受英国式精英教育。当他希望你按照他的思路改正一份报告时,他不会直接说:“你按照我的框架,带领大家重新做。”而是会说:“我帮助你把框架搭好了,这样也许可以更容易一点?”听上去好像是说,我之前做的令他不满意,并不是因为我做的不好,而是任务太难了。
这让我觉得接受起来很愉快,他没有命令我什么,反而帮助我搭了框架。但傻子也知道,事实肯定不是因为任务太难,而是我没有达到他的目标嘛。只不过,傻子也喜欢听好听的话。每当任务完成,老板会非常礼貌的说,谢谢你们。这种有立场,但聪明委婉的沟通方式,正是英美所说的领导力。它的背后,是英美精英教育希望未来领导人学习的技巧,即:如何通过恰当的语言,让你对他人的指导和管理,被别人接受,甚至心怀感激。也就是说,你的善意,无论针对组织还是个人,可以成为一种动力,而不是制造冲突。
英国人认为,聪明的沟通,最大限度保护人们心灵不受伤害,更加容易建立长远的关系。当然,说这些并不代表我认为,英国关于什么是善良的评判和教育,一定比我们好。
还是那句话:每种文明都有优缺点。借鉴别人优势,发挥自己长处,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中国的文化是指向内心的。所以,我们关于善良的教育,往往倾向于注重内心的修为。比如,当对方的语言不中听,方式不得体时,只要是为我们好,是善意的,是可以通过内心力量圆满接受的。而西方文明是外向的,他们认为人在面对世界时,需要寻找恰当的解决方式。一个人的善良,体现在能够恰当处理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有技巧的面对世界和别人。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准备走向国际的中国孩子,请你一定要看到这些差异,学习西方人认可的善意和与之匹配的领导力,让周围的各种关系良性发展。
这个世界喜欢善良的人,更喜欢用他人的方式,让别人觉得舒服的人。当你的善良,既能成功的照亮自己,也能成功照亮别人时,它会变成一笔宝贵的财富,既有物质价值,也有精神的意义。
善良,有时是一种高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