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许多东西象浩瀚宇宙中的流星,一闪而过。人们面对新的科学和技术,由此而产生的新观念及新产品,感到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医学朝西医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不断的发现和创新,一方面是对医学对象认知的迷惑。将整体功能的人不断分化,变更组织器官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用人工智能方式替代组织器官的自组织功能,将人体进行修理式的医治行为越来越普遍。医学之道是什么?中医之道又是什么?
中医之道是指中医的内在规律及行为规范,包括中医医学观念、学说和规律,医疗方法、行医道德等诸方面。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习惯用“博大精深”来描述。但大道至简,作为医学学科的中医学可以用“理法方药 ”概括医理药学诊治方法,用“精诚体念”概括大医精诚之医德。
1、 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气血等途径,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建立起了密切联系,形成了经络学说和脏俯学说,构建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核心。其中,运用气一元、阴阳和五运六气阐述人体的生理变化及病理的形成,提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由此,产生了基于气机变化的“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等。
中医学理论没有局限于实体的研究和思考,而是从生命活动功能上,进行抽象思维,提出了一系列概念,构建其理论,并经历了数干年的论证。这种思维与现代科学理论构建思维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仅仅是概念的名称来源于己有汉字的延伸,不是专门的术语文字。因此,对脏腑名称的理解不能只见字义,忽略中医学特殊意义。另外,众所周知,“力”概念对物理学的意义,但有谁见过力!因此,不能因为中医学中出现脾和三焦等有名无实的现象,而否定其认识的正确性。
中医学研究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整体观点基础上。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同源同气,一气混茫而生,五运六气,维系生命的生老病。气有胜复而分阴阳,人的手足三阴三阳构成六气,分别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人的外感内伤,不外六气独见,阴阳失去平衡。健康人六气调和,一气不至独见,即机体呈现的是一种脏腑燮和、藏泻有度、气血盈畅、升降相因、寒温适宜、燥湿相济的“阴平阳秘”状态。
疾病是正不胜邪、阴阳失衡的结果,从整体观念的角度来理解,任何局部病变都应是整体病变在局部的反映。具体而言,疾病发生的一般模式是:病因作用于病位,导致该病位的生理功能失常,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而根据病变的相关信息,如主症、体征、病机、病因、特殊表现即可确定相应“病”的诊断;根据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等,则可得出“证”的结论。
“证”是疾病在某一阶段病理实质的概括,反映的是病变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辨证就是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归纳、分析,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某证。这是中医学说“理”以揭示疾病本质的特有方式,也是“治病求本”的具体要求。
由于不同类疾病有着各自的发生及演变规律,因而在辨析时又产生了不同的辨证方法,如适用于内伤病的脏腑辨证、八纲辨证,适用于外感病之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2、 法
中医治疗学建立在中医发病学基础上,是中医临床辨治思维的重要体现,具有丰富的治疗思想与方法。治病求本,以平为期,知常达变,因势利导。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治疗法则是指根据中医发病学的原理,确立的具有普适性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扶正祛邪、标本先后、正治与反治、调理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治疗原则是指在中医治疗法则的指导下,根据病证的特点,确立适用于一个病或一类病证的治疗方法。前者是根据一个“病”自身的病机要点或演变规律制定的治疗大法,如内科病证中感冒的“解表祛邪”,胃痛的“理气和胃止痛”,泄泻的“运脾化湿”。如治疗温热病,叶天士根据温热邪气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提出对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宜分别采取“汗、清、透、散”的治疗原则;吴鞠通则根据温热病由上而下的三焦传变规律,提出应宜采用“轻、平、重”的治疗原则。
后者则是根据对“证”的归纳分类制定的相应治疗方法,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尽管临床病变纷繁复杂,多种多样,但其常见的证候类型之间却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即同一种病理变化可见于多个病证中。以“证”作为治疗切入点,中医学确立了“证同治亦同”的原则,并由此产生了“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现象。对此,清代医家程仲龄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所言之“八法”,实际上是指针对八类证的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是指在中医学治疗法则、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某一类型所制定的具体治疗措施。一般说来,一个病证完整的治疗方案应包括治本与治标两方面内容。治本之法,着眼于解决病变的主要矛盾,要求“据证立法”;治标之法,则着眼于解决病变当前的主要痛苦,可理解为对症治疗。
在对一个病证的整体及当前状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立了治疗策略或选择了治疗切入点,其后如何实现治疗意图或治疗目标的任务,就落在选方用药的环节上。
3、方
治疗方剂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或形式。“方从法出”、“方即是法”及“方随证设”的说法,都充分说明了方剂与证候及治法之间的密切关系,即方剂的组成一定要契合中医学的病机与治疗原理。
方剂是药物的有机组合。医者在组方时应做到细致分析,弄清病变的主次矛盾或主次环节,并周密谋划,区分出君臣佐使,力求既能突出主题,显现出协同作用,又能物尽其用,扬长避短,即所谓“方有合群之妙用”。
中医学历代医家通过用心体会、反复验证,创制出了众多方剂。当然,这些曾经的验方,甚至是秘方,都有着明确的适应证,因此欲取其效验,必须要方证辨证准确,用之得当。
4、药
中药取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与矿物,属天然药物。由于禀承不同、成分有别而具有“四气”(寒、热、温、凉)及“五味”(酸、苦、甘、辛、咸)之偏,藉此可以用来纠正疾病的气机之偏,因而中药治病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偏纠偏”。
“药有个性之专长”,即每一味药物都有着性味、归经及功能等方面的特点。只有做到熟悉药的个性,才能用药如神。由于每一味药物的个性不同,配伍之后发生的变化又千差万别,因而为中药的临床应用留下了广阔的体验、感悟空间,为之积累异常丰富的用药经验。
中医用药讲究在中医理法的指导下,结合有特殊疗效的方药,易“对症用药”而为“对证用药”,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这就是“效在于法”。中医历代也重视一方一药的研究,但这种“效在于药”的现象,不能显示中医治病的规律和对疾病认识的全貌。
如今,对中药有效成分及有效组分的分离提取,虽然有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与针对性,但由于中药是复合成分,发挥的是多重作用,因而这种提取物与原药已相去甚远,决然不能等同。
5、精
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否畅通还是阻塞,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但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不同;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辨别。如果用粗略、浮浅的思想去探求精细、微妙的医学道理,是很危险的。如果实证却用补法治它,虚证却用泻法治它;气血通利的却还要去疏通它,明明不顺畅却还要去阻塞它;寒证却给他用寒凉药,热证却给他用温热药。这些治疗方法是加重病人的病情,更加危重。医术是难以精通的技艺。有人“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
6、诚
医者仁心,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如果有患者需医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像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像这样才能称良医。医生治病,存在用活物来救治危急病人的现象。爱惜生命,人和畜牲都是一样的。损害动物生命有利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恶的。杀害畜牲的生命来求得保全人的生命,那么,离开“生”的道义就更远了。
如果有病人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别人都不愿看的,医生只能表现出从内心感到难过的同情、怜悯、关心的心情,不能有不悦的表现。
7、体
一个德艺兼优的医生,应该体态端正和举止文雅。使思想纯净,知我内省,目不旁视,看上去很庄重的样子,气度宽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诊察疾病,专心致志,详细了解病状脉候,一丝一毫不得有误。处方用针,不能有差错。虽然说对疾病应当迅速救治,但更为重要的是临证不惑乱,并应当周详仔细,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轻率地炫耀自己,猎取名誉,这样做就太不仁德了!还有到了病人家里,纵使满目都是衣着华丽的妇女,也不要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琴瑟箫管之声充斥耳边,不能为之分心而有所喜乐,美味佳肴,轮流进献,吃起来也像没有味道一样,各种美酒一并陈设出来,看了就像没看见一样。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悲痛,满屋子的人都会不快乐,更何况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没有离身。如果医生安心无虑地高兴娱乐,傲慢地洋洋自得,这是人神都认为可耻的行为,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
8、念
医生是人,人是有欲念。但是做医生应该与常人表现不同。做医生的准则,应该不贪念,慎于言辞,不能随意跟别人开玩笑,不大声喧哗,谈说别人的短处,炫耀自己的名声,诽谤攻击其他医生,借以夸耀自己的功德。获得成就时,认为自己天下无双,这些都是医生可怕的坏毛病。老子说:“一个人公开地有德于人,人们自然地会报答他;一个人暗中有德于人,鬼神会报答他。一个人公开地作恶于人,人们自然会报复他;一个人暗中作恶于人,鬼神会来害他。”所以医生不能依仗自己的专长谋取财物和损害他人财物,任意给病人开珍贵的药物,炫耀自己的技能,应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快乐。
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个完整且完善的体系,可谓环环相扣,自然而然,浑然一体,道法自然。理、法是方、药之据,方、药是理、法之具。坚持理法方药的一体化原则,并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才是中医学的自然之道。
行医之人须有诚心,行为得体,弃个人欲念,才能真正做到医术精通,实现医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