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到了,分享一个小朋友的真实经历。
昨天晚上散步,走到了一所小学门口,有一对母女正在闲聊。小女孩大概三年级,跟她的母亲正在讨论班干部的名额选择。
小女孩说:“我们班今天选班干部,我明明那么努力,也跟老师积极申请,老师还是没选我,我到底比某某某差在哪儿?”
母亲说:“至少你争取了,也努力了,你就不会后悔。下次继续努力就好了,你说是不?”
小女孩嘟囔着嘴,很明显不认可母亲的话,但除了这个解释,也没有更好的解释能安抚她没有选上的心情。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就在想,如果我是这名小女孩,我想竞选班干部,我会怎么做?
首先,我会了解班主任想要通过这个班干部,解决老师自身的什么问题。无论是老师指定,还是班里同学选举,没有老师的支持,即便当上了班干部,跟老师的内心需求不匹配,班干部的位置也坐不稳。
其次,我会观察同学对班干部的想法,他们对班干部的核心诉求到底是什么?希望班干部跟自己互动时,在关系上承担怎样的角色?以自己目前的能力,是不是足以承担他们内心深处的期待?
最后,我会制定竞选计划,针对老师和同学的内心诉求,撰写一份宣传自己的说明书,跟老师争取一点班会上的时间,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通过真实的场景还原,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故事巧妙地植入自己的价值观,跟不同的角色之间都产生互动跟共鸣。
以上这些步骤都做好,估计这个班干部就是我的了。
当我把上面的场景脑补出来具体的做法和画面时,我第一个想法是:这对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太疯狂了。别说小学生很难做到了,就连现如今的绝大多数职场人,都很难做到。
但反过来想一想,正是因为能做到的人不多,这才是脱颖而出的真正机会啊?机会少,人太多,人的欲望又太强,持续不断地内卷会让竞争不断加剧。
上学时,只要在全国高考时多考一分,成千上万的人就能被你卷下去。而进入社会,你的竞争对手何止上万?上亿量级的人都在跟你争抢有限的机会。
如果把上面竞选班干部的思维,用在给自己争取发展机会上,你在社会上脱颖而出的可能性,才会变大。
但你观察下身边的朋友,能这样做的人,真的不多。绝大多数人刨除因为懒不想做的,真正想做的人还找不到章法,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没从各方的利益走向思考问题,通过「做局」把利益相关者卷入其中,是目前发展停滞的最大问题。
思考方式上的差距,才是鸿沟天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