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母亲,哺育着全球七十多亿的总人口。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很多人急功近利,砍伐许多原始森林,破坏广茂的植被草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环境污染与日俱增,进而导致生态系说失衡,自然灾害频发,夺去了许多无辜的生命。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数不清的动物都被大自然所淘汰,而人类的崛起又导致环境变化的速度加快,很多野生动物的数量都在不断的减少,像野生老虎、狮子如今已濒临灭绝。
我们知道各物种之间会相互制约,自动调节。例如,拿青草一兔子一狼的生态食物链来说吧,青草利用光合作用生长,为兔子提供食物和能量来源,狼以兔子为主要食物。如果狼少了,那么兔子就会增多,青草减小,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因此,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势在必行,采取封山育林,合理放牧,适当禁渔,控制污染排放,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复和扩大,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局部气候的生态功能。
保护濒危动物和保护野生动物也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以前的SARS病毒和最近的新冠病毒,它们都是来自野生动物。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人畜共患病和新发传染病联合诊断中心主任、著名传染病学专家维尔特·李普金来到武汉了解疫情后,提出两点建议:1.请一定要永久关闭野生动物交易市场,并且对野生动物、家畜、屠宰行业进行有效监管。如果不关闭野生动物交易,十年后,可能会有新的疾病暴发。2.建立全球防疫体系,每一个成员国都要共享数据,共同面对人类复杂的公共卫生及健康问题。
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及濒危动物要做好深入的宣传。
1、广泛宣传吃野味不会“高人一等”,只会远离文明。
在中国人的饮食中,有部分人总认为“家味”没有野味好。体现为,他们相信,吃野味是生活上档次的体现,也是值得炫耀的一种面子。当然,更有人一厢情愿地认为野味比家味有营养,味道好。
2、告诉全人类,无论是驯化作物还是动物,是人类智慧和生产力提高的体现,更是文明的标志。
这意味着,人类可以依靠驯化食物来满足自身生存需求,还可以抽出大量时间来进行文化、科学和其他生产活动,生产出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甚至可以说,一个社会和民族,越是远离野味,文明程度也越高。
3、用科学数据证明野味并不比养殖动物“更有营养”
同时,人类驯化和养殖的作物和动物的营养也远比野味高得多。水稻和小麦虽有野生的,但在口感和营养上与农业种植的水稻和小麦相比是天然之别。
在动物性食物上,以养殖鱼和野生鱼为例,主要以一般的营养元素、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来评判。科学研完结果表明,在野生鱼和养殖鱼的质量、长度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饲养条件越成熟,养殖鱼的营养价值越高。
我们对自然所知甚少,敬畏野生动物也是“自保”。我们人类虽然驯化了自然的很多植物、动物,但也不得不承认,对于大自然我们依然知之甚少。
如今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尤其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野味都纳入人类的食谱当中,这不仅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集中体现,也破坏着地球生态的平衡。没有哪种野生动物是天生的“食材”,它们处在各自的食物链中,共同维持着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一旦食物链断掉,将面临不可知的后果。
另一方面,即便从人类利益来考量,野味带给人们的也是不安全。它们是传播疾病的重要源泉,因为野味身上有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相当数量对人是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一只蝙蝠身上就有上百种微生物,其中很多我们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再加上各种中间宿主的变异,对人类的攻击可谓防不胜防。
总而言之,家味既比野味香,也比野味营养好,还比野味更安全。选择家味是文明和素养高的体现,也是人类与自然和皆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保护自然人人有责,从我做起小事开始,保护自然也是保护人类自己,必要时拿取法律武器,同坏人坏事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