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漉真&刘义
仪式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它体现出我们对于生活的尊重和热爱。由此带来的仪式感,则是我们生命里的重要体验。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谈论“仪式感”,有人可能觉得这是一种矫情和做作。这不是因为仪式感不重要,而是因为我们都没有接受过“仪式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的时刻,往往会伴随着重要的仪式,那些场面和记忆,是孩子人生中的华彩乐章,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孩子的生活中多进行一些“仪式教育”,准备一些小“仪式”,给孩子一点”仪式感“,会让孩子感受到原来生活除了去上课、练钢琴、学书法,还能有一些不一样的经历和体验。孩子对于身边事物变化的感知能力是很强的,这些变化都会影响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观点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那么,大人们要怎样培养孩子的仪式感,对孩子进行“仪式教育”呢?下面的几个方法不妨试一下。
一、孩子生日时,给他一个“成长仪式”
这应该是培养孩子仪式感的最佳时机了。孩子每年一次的生日,为孩子精心准备一份礼物。这个礼物可以是孩子曾经和你说过想要的,然而你迟迟没给他的;可以是你想要孩子从中获得些什么的,一本书、一组模型;可以是带他去一次游乐场、去一趟动物园;还可以是为他办一场生日Party,邀请他的小伙伴一起来。总之,无论是什么礼物,请务必精心,不要粗制滥造。精美的小蛋糕,摇曳的烛光,让孩子许下生日的愿望。最最重要的是,要对孩子郑重地、真诚地、温柔地说一声“生日快乐”。
生日礼物很棒,蛋糕很好吃,但长大一岁而获得的责任感对于孩子来说,才是最珍贵的人生财富。
除了孩子的生日以外,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等促进亲子关系的节日,也是对孩子进行“仪式教育”的好机会。比如在儿童节,道一声:“儿童节快乐!”,带孩子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总之,这一天和平常就是不一样。孩子心中一定期待着惊喜,千万别让他失望。
二、不要缺席孩子人生的重要时刻
孩子上学期间,最重要的无非就是新生入学典礼、文化节演出以及毕业典礼。次重要的则是每学期的家长会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孩子开学的第一天,陪着孩子一起到学校,在校门前一起合张影,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对孩子说一句:“加油!相信这学期你能够做得更好!”毕业仪式、校园文化节等等之类的活动,家长们倘若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空闲来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一张卡片送给老师,鼓励孩子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帮助孩子一起布置会场……孩子对此的印象将会来得更深刻,活动的初衷也就更能够得到实现。
同时,父母没有缺席自己的重要时刻,孩子也会知道自己是被大人认真对待的,成长的道路上,他并不是一个人在长大。
对于孩子仪式感的培养,不仅仅限于孩子生日、毕业典礼这样的大日子,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常,家长们都是可以有所行动的。每天晚上在孩子睡觉之前,轻轻地吻一下孩子的额头,互道一声”晚安“。早上说一声“早上好”,出门说一声“再见”。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也会让孩子有一种“告别昨日,迎接新的一天”的仪式感,感受到大人无所不在的关爱。事很小,做好了,很暖心,孩子每天都会是满满的正能量。
三、礼仪和审美,要从娃娃抓起
一个没有接受过“仪式教育”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出席正式场合要穿着得体,出于对别人的尊重,“绅士不露腿毛”,女士要化淡妆,还有参加会议不能穿露脚趾的鞋子,男士着西装时,经别人允许才能脱下外套,还不能随意露出胳膊之类的礼仪的。
礼仪和审美的教育,往往就融汇在“仪式教育”中,而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重要。
曾在文章中看到过一位作者分享的经历:我和小侄女去听一场小型音乐会,出发前小姨硬是要求换上正式的礼服,我笑她小题大做。小姨有点生气地说,“你能不能给我认真点,有点仪式感,就你这个穿破牛仔的态度能好好听一场音乐会吗?”等到音乐会中途,我才发现小姨的话没错。我附近好几个着装随意的孩子已经开始东倒西歪、窃窃私语甚至小打小闹了。而那些和我小侄女一样穿着礼服的孩子却正襟危坐,投入认真地欣赏,和身边同样盛装出席的父母一样神采奕奕。
是啊,穿着一条带着破洞的牛仔裤和穿着正式的礼服去聆听一场音乐会,感觉怎么会一样呢?要是台上的是一群穿着短裤和拖鞋在拉小提琴的人,你又是什么感觉?我们不是教孩子以貌取人,而是要他懂得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艺术和生活。
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种诗意,很多时候都是存在于这些富有仪式感的事情之中的,恰如古人的焚香读经、更衣抚琴。
四、父母就是长大后的样子
大人之间的很多具有仪式味道的活动,可以有所选择的让孩子参加进来。但是一定要仔细甄别,哪些是适合孩子的,哪些是不适合的。大人们喝酒划拳之类的活动,不用想都不要带着小孩了。中国的茶文化是充满仪式感的,处处都有自己的讲究。那么,喜欢品茶的家长们,完全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感受从挑选茶具及茶叶到喝茶的美妙过程。有的家长在清明节、春节这些节日举行祭祀祖先仪式的时候会刻意避开孩子。
中国一些传统的礼俗文化,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其教化的积极意义。
其实,在符合本地和本家传统习俗的前提下,不妨也让孩子参与进来。这不是让孩子接触迷信,而是让孩子有一种对于“慎终追远”和“家文化”的初步感知。
我们都喜欢和有趣的人相处,因为同这样子的人相处会很轻松,不会累。说一个人很有趣,应该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懂得将生活布置地充满仪式感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有趣的人,因为他们不甘接受生活的苍白,知道适时地给自己的生活刷一次机,以此为始,以此为证。所以家长们,给自己一点仪式感,也给孩子多进行“仪式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