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清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这本鲍鹏山教授写的《孔子传》几个月前就买了,在家搁置了好久未曾打开。
在我的印象中,介绍孔子的书差不多都是文言文描述,看起来艰涩难懂。
非我等平凡小辈所能理解的,当时听了小平老师推荐,买了随手放在床头。
这本书正好在床头就随手打开,被鲍鹏山教授通俗易懂的文字,吸引而再难合上。
在书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故事中,让我了解到真正的“孔子”,他不再是我们膜拜的“圣人”,而是洋溢着人间气息。
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乐哀伤、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传》这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为六章。
在书中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对事情的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伟人”。
《孔子传》以完整的传记形式,讲述了孔子从童年青壮年时期,到七十三岁去世的经历。
包含遵循母训、立志学礼、兴办私学、周游列国,政途失意、潜心授徒、整理著作等。
"仁"、"信"、"忠"、"恕",这些信条,贯穿于孔子伟大的一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他从15岁开始,就立志于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研究学问,追求真理。
他三十岁创办了私学,开始了教学生涯,他不光教授文化知识,还有价值观的培养。
思维判断,独立性、良性的,合乎社会规范、人的内在素养和道德品质等。
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四书五经》这九本书,八本跟孔子有直接关系。
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剩下的一本是《孟子》。
孔子居于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位置;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文化伟大代表性人物。
孔子:志于学的真正含义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升太平。”
他的“三十而立:”
立,主要体现在自身精神境界的建立,即自身价值观的建立。
“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指;一是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二是对事物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力。
即判断好坏,是非、对错、善恶等能力;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一定要说;这便是孔子的价值判断力。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命运等。
知天命便是认知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
“六十耳顺:”
其境界概括起来便是:理解别人,坚持自己。孔子认为“恕.比.忠”更重要,“恕”是将心比心,理解宽容。
“七十而从心所欲:”
社会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心灵的最高境界是安详,心灵和社会之间的完美融合,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遇事也是会怒的,对一切邪恶的人和事保持道德的愤怒,对一切善良的人,遭遇不幸感到痛苦。
孔子一生也失败过,曾被人嘲讽为"丧家之犬",不过他欣然接受,依然坚持着心中的理想。
他认为人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努力才得到的。
孔子这一生为了“追求仁、推行仁、实现仁,”作为自己的任务,并且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一直到去世才放下。
孔子做人很成功,做事也很成功,他是一个好老师,伟大的学者。
是一个满怀理想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功在千秋的思想家。
他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孔子”,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历史,一直用他自己的故事,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