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最火的事件,莫过于刘强东涉嫌强奸案。
此案曝光后,一些媒体和网民,
发出了这样一种声音:
“在最近发生的刘强东事件中,很多人选择性失忆了:忘了刘强东‘十大慈善家’的称号,忘了京东给16万人提供的就业岗位,忘了他捐赠亿元助力养老、教育事业,忘了滴滴事件时他站出来控诉的模样,现在对刘强东进行攻击的人,跟白眼狼有什么区别?”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刘强东做过这么多好事,为什么你们盯着他这点“污迹”不放?刘强东行过这么多善事,难道还不能抵消他这点“过错”吗?
很多人有这种“功过相抵”的思想,感觉创造多少价值,相应就能抵消多少过错。
2
毛姆写过一个短篇小说,
大概讲了这么一个事情:
一个惯犯死后接受审判,审判官是大天使加百列,证人席上坐着一个伟岸老者。加百列每宣读一条罪状,老者就站起来为惯犯开脱罪责——比如,他第一次杀人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妹妹。
最后,惯犯被判罚去地狱。
惯犯对判罚结果毫不意外,他只是对老者感到好奇:“你是谁啊?”
老者说:“我是上帝。”
惯犯感叹说:“那你为什么不做审判官啊?”
老者说:“若我来做审判官,天下就无罪人了。”
伦理的归伦理,法律的归法律,两者不能互相干扰。
3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存在一个思维误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功大于过,那么功过相抵之后,这个人总体上来说还是个有功之人。乍听之下,这似乎很有道理——谁没犯过错呢?
可是冷静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并没这么简单。
心理学家莫林和米勒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执照效应”: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行了善事之后,他就会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仿佛取得了一种“道德许可证”——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地放纵一下自己。
这种道德许可效应,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这周锻炼了三次,必须吃一块提拉米苏奖励自己。”
“我已经学习很长时间了,今天要看电视好好休息下。”
莫林和米勒总结说:“道德许可是个诡异的陷阱,当我们做了“好事”之后,会自我感觉良好,从而允许自己犯错或者作恶。”
4
千万不要以为好人就不会作恶,其实,按照哪个理论,好人是很容易作恶的。
主持人柴静有句话说得好:
“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这个世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