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不会拒绝从头到尾地把生活再过一遍,只是希望能够获得唯有作家才有的特权——在“再版”的生活中修正“初版”的错误。生活的悲哀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而又聪明得太慢。等到你不再修正的时候,你也就不在了!”(西塞罗——《论老年》)读到这句话,突然有些小伤感,最近时常感慨时间流逝的太快,仿佛快到都来不及记(反)录(思)生活的点滴。
早上到了单位,才发现手机落在家里,顿时觉得心神不宁,原本想立即返回家中去取,但,后来忍住了,因为好奇自己离开手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事实证明,离开手机后,时间突然变得慢了,慢到当你空下来的时候,自己好像都不知道干些什么!以前,总是烦恼每天电话、微信不断,很不喜欢这种被手机远程操控的感觉,可是真的脱离了手机,这种“被奴役”的惯性反而在身上挥之不去了,生怕因为手机不在身边而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而事实上,待我回家拿起手机才发现有时候只是自己觉得自己很重要:两个未接电话,几条未读微信,并未涉及到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
这件小事,引发了自己关于时间的思考:上半年,我总是因为很多工作来不及完成很多计划未曾实现而感到焦虑,也会一看到手机里那堆积的邮件而时常抱怨!不喜欢微信成为了工作沟通的工具,因为好心情常常因为毫无防备地“飚”的一条或者几条工作微信的打扰变成了坏心情。偶尔,我会当做没看见的样子,但自知这是一个幼稚且好笑的行为,因为明明知道,就很难当做没有发生过,而且大脑里也会不由自主地启动来完成这些“不速之客”,这或许就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惯性,我起心动念装作不知道的那一瞬间,其实就是我对它们“牵肠挂肚”的开始,就像大叔所说:就在我们反复处理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大脑之间的神经元似乎已经建立了极其固定的快捷模式,但自己身上的这种快捷模式,尚未成为一种高带宽的专线,因为我很难做到“认知、决策、行动”三位一体同步出现,我常常停留在“知”的层面,还未进入到“行”。我曾经认为,任何事情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方可后行,但是,准备的动作越多,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也越多,上一个任务还来不及完全处理,下一件任务又“不请自到”,自己好像永远停留在对工作无限循环的准备之中,如此也导致结果产出的效率非常低下。
有段时间,找来《王阳明大传》看看,试图寻找一点“知行合一”的动力,事实上,跟很多人一样,我以为,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道做到,言行一致”…直到这一期大叔的解读,才知道原来“知是未发动的行,行是已经实现的知”,两者之间是一个同步关系,而非前后关系。这一点也给了自己一些工作中的启示:当你意识到这是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时,立刻行动起来,不断进行不断修正,而停留在脑海里的那无止境的准备,只不过是拖延症的外部表现。
“我听过很到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是,自己听过的那些道理都是别人的经历,只能是一种仅供参考的间接经验,只有真正去经历去感悟才会拥有“去伪存真”的能力。
以上,就是“知行合一”所带给我的反思,我感概时间流逝太匆忙,是因为自己在前行中没有给自己创造反思的机会,古人强调“每日三省吾身”,现代人推崇“冥想”,这些都是需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时间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卢梭说,“老年人的智慧是没用的”,让我起来了《长歌行》里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庆幸现在开始,还不算太晚:谨言慎行,知行合一,日日精进,若真能这般善待岁月,岁月又怎会亏待于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