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个游戏火了,火爆了。
这货——
同事小杨,从接触游戏到成为头脑王者34星,用了3个小时。不好意思,刚刚看了一下,已经是头脑王者178星了,大概6个小时。
论知识和口才,在我所有同事里,他称第二,大概没人敢称第一。他涉猎广泛,懂得的东西可能比我吃过的盐还多。可惜,小杨从来不是最能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说解决问题需要更加高深的专业知识,论专业知识,小杨也毫不逊色。
另一位同事小郭,才是大家心目的头脑王者,与小杨不同的是,小郭好像并不怎么读书。
小郭天性随意,亲和又不失礼貌,话不多,一出口却能直击问题核心。
最让我惊奇的是一次演讲比赛。小郭本人没什么意愿,硬被领导拉去参赛。这家伙也不准备稿子,直接就上台。临场发挥,边想边讲,竟然思路清晰,细节生动有趣,最后得了二等奖。
我在台下一直认真听,听着听着,也就明白了小郭跟小杨之间的差异:小杨强在知识,小郭强在智识。
02
知识是靠累积的,强调的是量的多少。
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人类的知识总量也是一代一代累积起来的,多到一个人一生都无法穷尽,所以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
庄子多明智,一眼看穿,以有限的生命求无限的知识,是傻子才干的事情。
但是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被灌输了错误的认知:知识越多,越有能力,能力越强,财富越多。
这个逻辑线简单的说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流传自靠科举发家致富的宋代,那时候知识等于金榜题名,金榜题名等于做官,做官等于财富,这个逻辑是很完美的。
放到今天,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读研究生出来后,到高中毕业去做生意的同学那里打工,这样的事并不少见。
可是我们仍然在坚持这样的逻辑不放手,所以才有了知识焦虑,也才有了以罗永浩老师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贩子。知识变现的风口,吹起了一大群猪,大部分聪明的猪都是有意等在那里的,还能看到更多的猪在往风口赶。
掌握更多知识只意味着,在你的大脑里装下了更多的信息。如果懂一些记忆的技巧,你可以充分开发自己的脑容量。
老牌科研杂志《Nature》在2014年时发布过一篇文章,称小鼠大脑的13个神经元的结构,用了高达1TB的数据。而一个成年人大脑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
虽然人无法用到全部神经元,据称爱因斯坦也只用到三分之一。那么假设一般人只用到十分之一,也可以存储7.6亿TB的数据。
电影《雨人》里的记忆超人,可以过目不忘地扫描完一本书,然而他几乎是个傻子。
值得一提的是,雨人真有其人,名为Kim Peek,是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一名自闭症患者。他精通从文学到历史在内的15门学科,能一字不漏背诵至少9000本书的内容。
03
智识却不是靠积累的。
爱因斯坦说,“信息不是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
智识说白了,就是理解问题的目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模式。
小郭不太看知识性的书,因为他深知,信息在用的时候取来就好了,存在头脑里和存在电脑里,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当有问题出现时,他只需要三步就能解决问题:先理清问题的症结和思路,然后从互联网检索出需要的信息,尝试解决并反馈改进。
有些人会认为智识靠的是天分。的确有个别专家持基因决定论的看法,但绝大部分都同意神经元的可塑性。实际上,这也是一切能力能够被培养的基础。
也就是说,智识也像肌肉一样,可以锻炼的。
智识的培养,需要长期深度的思考,以及对于思考的思考。就是不断地往底层去靠拢,去逼近。
想起去年的一部动漫神作《来自深渊》。人们被深渊所吸引,成为洞穴探险家,越是能到达更底层的人,能力越强,越是知道更多的奥秘,获取更多财富。
这简直就是对人类探索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最直白的隐喻了。
查理芒格说自己掌握了100种思维模型,而只要掌握80到90种就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了。这大概算得上是中等层次的智识了。
智识如同数学定理。越是底层的智识,一定越是简单。有本颇感神秘的《秘密之书》中,认为世界只有7条宇宙法则。细细思考每一条,感觉都可以从中发展出一整套思维模型出来。
知识与智识。就像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看到万物,研究万物,就如同获取信息,累积知识。从万物中看到三,二,直到一,这就是智识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