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当父母拒绝孩子的时候,父母可以做的六个方面,分别是:
第一,明确告诉孩子你的想法;
第二,坚定但不要固执;
第三,不要害怕孩子哭;
第四,倾听孩子而不是使劲解释;
第五,倾听的时候,如果发现了孩子的需要,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双方的需要;
第六,做好榜样。
(孩子提出需要,家长责备,孩子以后就会慢慢养成不说真心话,拐弯抹角试探性提要求,长此以往,孩子的不仅容易养成拒绝沟通的惯性,还会形成责任感缺失的懦弱定势。)孩子被束缚在“对错”的二元世界里,思维定势会局限孩子的创造性和对生活多元化的尝试。这样,孩子意识里可选择的未来之路就会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安于现状。
孩子的哭,只是一种表达情绪,情绪表达完了,就过去了。孩子表达情绪越激烈,情绪收起来也越快。(孩子通常是用他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对抗我们的!越激烈,就是孩子觉得越有效的方式。)这时,只要带着爱和温暖在旁边默默的、情绪稳定的坦然陪伴,不仅是基本沟通,还是瓦解孩子“有效对抗”心锚的“速效救心丸”。孩子哭闹也是情绪的流动,不能生硬地扼制,堵住孩子情绪自然流动的出口。正如黄河改道一样,情绪的河流也需要一个探索和自我认知的过程,孩子需要的是陪伴,是被允许,不用我们画蛇添足的提供解决方案。垃圾情绪流淌干净了,孩子的心情就会通透、喜悦、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