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问题的概念只有模糊的定义,即是试卷上的提问,和生活中与预计不符合的状况。不论是哪一种问题,我都无法抓住问题核心,只着急解决,有时候太过于着急找到解决的办法,以至于无从下手。
问题始终是一个事件,它的出现,往往是事件当事人(一个以上)对于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产生了差异,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明确当事人的理想状态,因为解决问题的最终结果(目标),是让各方当事人之间看待问题的差异性缩小。
当事人和目标确定后,那么就得开始找出问题的源头。常见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1)问题始终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比如程序里前人挖坑,后人填坑);
(2)源于上一个已解决的问题(比如修复一个bug又出现另一个);
(3)问题表述产生歧义(比如产品经理给的需求不明确,按照自己的理解实现需求而出现问题)
明确问题源头、当事人和最终结果,那么,由谁去解决呢?在一个问题事件中,当事人包括问题受害者、问题制造方(问题决策者)和问题设计者(提供服务)
以下情况分别由当事人主导解决:
(1)受害者: 当受害方与制造方权利平等且人员固定时(例如: 买卖双方出现歧义时)
(2)决策者: 当受害方与决策方影响力不平等且决策方人数远小于受害方时(例如:公共场合出现问题,相关部门出面解决)
(3)设计者: 受害方人数众多且不固定,设计者为受害方提供服务时(例如:公路服务站可以为受害方提供必要的提示服务避免问题出现)
当一个问题出现时并被期望被解决的大致思路如上图所示。这本书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侧重于分析问题,不过这也能理解,毕竟解决问题需要根据当下情景去着手解决。
可能我的悟性不够,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整本书所传达的意思。对于我而言,最大的启发是,问题是什么? 它的定义及其简洁: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出现的差异。每当问题出现,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失衡,让我满脑子都在搜索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识别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本书强调运用逻辑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只有多实践,才能有更深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