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多数人而言,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是否是必要的,这个问题是相对概念。
读书多≠聪明≠大富大贵,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对于我们多数普通人而言,我们不会人人都像周总理一样拥有“为中华之崛而读书”这样伟大的目标,但是读书可以提高整体民众素质,了解得多些,对这个世界多一分懂得和慈悲。提高我们的普遍认知,对看待世界能够更加多元化。
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有些人就是天生比你聪明,比你有钱,他的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
读书并不能帮你赶超他们,甚至可能不会给你带来实际利益,但是也许你读过的某本书,在你遇到人生选择时会对你有所帮助或则引导,不被他人左右三观,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足够了。
二、通过媒体快速了解一本书就可以算作了解一本书吗?
这个问题我保持中立态度。
第一,图书速读这类,部分的确适合速度,抓住重点知识汲取就好,譬如一些提高情商类的书籍,很多书都是反复的探讨那几个问题,那么你就可以速度随意的了解里面其它书不曾提到的那部分就可以了。
第二,速度不适用于经典文学,也不实用专业性较强内书籍,只能当做快速了解大致内容的方式。
①文学如果你不自己去看,你就永远不会了解内容的精彩,无法知道你看到它时你的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如果你只是听速度类电台分析,那你很容易陷入别人的思维里去。
②专业性书籍对你而言,也许它的作用是极大的,也许很小,但是为什么还是要亲自过目呢?因为你看完才能从你的角度去分析,也更能理解它究竟对你所处专业有没有帮助。
三、读书应该追求广度还是深度?
①在你从事的行业里,毕竟只有把行业了解得够透彻,才能吃好这口饭,或则你说我就只爱这领域的,其它我没兴趣,那也是可以的啊!但是书没有深度,你会发现你所学领域的书其实你永远也看不完。
②普通人,其实如果想拓展视野,的确是可以追求广度,但是广度永远没有边境,今天看心理学、明天看哲学、后天看看历史、经济或则偶尔看看什么搞笑的漫画这都是没问题的,他们给你带来的心理愉悦度和认知的多元化不同,你也没必要把他们非要分个高低贵贱。
四、怎样避免“断章取义”?
还是那句话,自己去看原作。
不要总被一些随意摘抄的几句话忽悠,去读原文你就会结合文章,更理解这句话作者究竟是什么意思。比如尼采,就很不适合单独拎一句出来,很容易就变成鸡汤,譬如“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就是让一些不了解哲学和他的人,直接把哲学定义为心灵鸡汤了。
再比如初中文章里那篇吝啬鬼,就是被断章取义。原作《儒林外史》中,这个人心地善良,对兄弟很好,而且在古代普遍不把女性当回事的环境中,他对妻子爱护有加,妻子生病他花多少钱都愿意,这样一个人不过是节约那灯草罢了,在书中是一个不错的正面角色。他的这份勤俭节约的美德却被断章取义的定义为吝啬鬼,在看完原作后我才知道被教科书给诓骗了这么多年!
五、我读过很多书,可是后来都忘记了,那我读它还有意义吗?
我吃过很多饭,但我一定记得我每顿都吃过什么吗?不记得,但是它们都变成了我维持我身体的营养,变成了我的血肉。
我读过很多书,可我忘了,但是它们给我带来的影响,在我思考时某个刹那会不自觉的跑出来,给我一些参考。
比如心理学,可以让你很好的认知人的心理,在你心理有些不健康时能够纠正,让你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
比如哲学,让你对世界保持怀疑态度(ps:并不是让你对世界陷入“阴谋论”中),让你有更多问题去思考,而不是陷入一元化的死角。
再譬如套用一些大家都很熟悉的话“读史使人明智”之类,想必大家都知道。古人的某些思想其实放在现在也是很适用的,不要认为人家是老古董,实际上人家的话也是很有哲理的呢!
以上,就是我对部分问题的答案,大家还有什么想问的可以问一下我,也许我的答案不能让你满意,不过也可以给你一个看待问题的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