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是论语为政篇的一篇。
子夏问孔子,什么叫做孝,孔子说:“色难!”
最初我还不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直到看完解释才知道,原来是说和颜悦色是最难的一件事。
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对待老人的时候,很难保持和颜悦色。或者我理解为是对老人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不愿意说太多,没有好脾气。
相比之下,对孩子就比较容易,毕竟照顾孩子,父母基本上都会很温柔,态度也温和,也会一直鼓励赞扬,还会不断发现孩子的优点。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呢?
其实想来也能理解,孩子,给我们的是希望,是未来。就像花朵,给人感觉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而且每天都会越来越好,总会有惊喜;
而老人,给我们的是失望,因为有时候不管你如何精心照顾,按照生老病死的规律,老人也会越来越衰弱,直到最后行动不便,记忆衰退,头脑不清,最终死亡。
这个过程是让人不断失望和绝望的,就像看不到前路,黑漆漆一片,不管再怎么努力,都无用,见不到光明。
让人照顾一个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大约所有人都觉得特别艰难,可如果是个两岁以内的孩子,人会觉得更容易。
照顾老人和照顾孩子,就是给人的感受无法比拟的。老人是衰老的,衰退的,死气沉沉的,而孩子是年轻的,旺盛的,生机勃勃的。
就像冬天冷而萧瑟,一切都似乎要离开;春天是万物复苏,绿意盎然,充满希望的。
不知道在哪本书看到一个故事上说,一个父亲问儿子,这是什么?还儿子回答麻雀。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儿子,这是什么?儿子回答麻雀。又过了一阵,父亲又问儿子这是什么?儿子不耐烦的说:“麻雀、麻雀、麻雀。”
而当父亲让儿子翻开他小时候,他父亲记录的孩子问他的话,儿子同一个问题一共问了七次,每次父亲都和颜悦色的回答他。
我忽然想起有一次,一个老母亲问她30岁的儿子,新买的电饭锅怎么用?
他母亲一辈子没读过书,是个睁眼瞎,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他一字不识。对于这些新的电器使用,母亲总是很抗拒,后来儿子跟母亲说了几次以后,母亲依然学不会,以后再来问儿子的时候,儿子就很烦躁,不想再教了,因为怎么都教不会。就让她用她之前那种老式的电饭锅。
我也想起自己教母亲使用智能手机的事情。
她很喜欢用微信,可是总是不大会用语音发信息,打字,她又不会,所以每次只会用电话功能。
后来当我教会了她用微信语音发消息,她特别开心,经常发语音信息给家里的亲人朋友。
再后来她学会了微信发图片,总喜欢把她在这边拍的很多照片发给亲戚朋友欣赏。
可见,只要认真的教,老人还是可以教会的。只不过,需要我们耐心一些,也许教了两三次,过两天她又忘了,再重新教就好了,就像第一次教一样,不要不耐烦,不要没耐心,等她熟练了,自然就会了。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就是说有什么事,学生来做。比如孔子有弟子多,孔子的学生会照顾孔子,有什么事需要做,就说老师,你别动,我来做。有好吃的,有好喝的,也都先给老师享用。
这就叫做孝吗?孔子认为这个缺少敬意,都不能称之为孝。
所以当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时,孔子回答说:“不要给我脸色看,这很重要”。想想连我们的孔圣人都无法接受,别人给他脸色,更何况我们的长辈了。
很多人,人老了,没了经济来源,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每天帮着子女带孩子做家务,忙里忙外,有些子女不感恩,却还嫌弃,这只会让老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想起母亲来自己家那年,我每天忙着上班。除了晚上和周末,很少陪她聊天。她在家每天帮忙做饭做家务搞卫生,接送孩子。
她身体不好,上楼总是很费劲,我们住的老小区,没有电梯,爬楼对她来说很费劲,每次走一层就要休息很久。可我没有等她,总是自己先上去,让她自己后面慢慢爬。
有一次因为母亲弄坏了电压力锅,我还凶过她,说她来我这就是搞破坏的。其实我拿去修理一下就好,小区楼下就有专业修理小家电的,也花不了多少钱。可那时候,我就是给了母亲脸色,言语不好,大概母亲也因此难过了很久。
如今想起来就会特别后悔。可惜母亲已经走了,想改过自新也没机会了。
当我们与长辈相处时,想要发脾气的时候,能够认识到“色难”,提醒自己,要和颜悦色,这才是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