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动物在哪里》的片尾,克雷登斯的默默然大部分被摧毁,而有丝丝缕缕从废墟现场飘走了,不知道是不是为下一部电影所做的铺垫。不过看到这个我又有点开心,因为那个可怜的男孩虽然算作“魂飞魄散”但是起码还没有“不得超生”。
可能很多不快乐的成人都有着不快乐的童年,在目前可以看到的介绍中对于罗琳心理状况的描述所知不多,不过她自己说摄魂怪是她和家暴的前夫离婚后穷困潦倒地养孩子时抑郁感受的具象体现,她也说自己小时候就像是赫敏格兰杰,是一个学霸。我对“学霸”的猜测总是孤单、冷傲的,而小说开始时的赫敏也的确算不上有多讨人喜欢。以我不算恶意的揣测,也许就是因为罗琳童年或青春期时都缺乏热情地同侪,所以才安排了哈利和罗恩这么好的死党给赫敏,一偿自己少年时期的形单影只吧。
除了原作者罗琳外我还联想到一个不快乐的小孩,后来成长为一个不快乐的成年人,就是现代女文青的教母——三毛。三毛后来以丝袜自缢而亡,有关于此的猜测很多,有的是说她作为编剧的《滚滚红尘》口碑不佳因此自杀,也有的说三毛是因为对于神秘事件探秘过甚因此招致恶灵惨死。不过在我少年时代读过的三毛的书里她写了和荷西去旅游,结果发现在玛雅文化里有一位自杀神,她对那个自杀神非常地感兴趣,而恐怖的事情来了,三毛死亡的姿态(半蹲上吊)和这个自杀神一毛一样。
估计很多在别人眼里患了矫情病的女文青就是这么活该吧!但是在每一个细腻敏感的小孩子心里都有一个没有崩溃的默默然,而那些没有实践的梦想,想要而不可得的爱,那些幻想中的白日梦,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奇幻世界,还有残酷冷漠的现实社会总是让那些内向的小孩子成为一个“默然者”。
罗琳的书里一直没有写摄魂怪是怎么产生的。很多神奇生物都是胎生、卵生、一家人,唯独摄魂怪不分男女,没有长幼,它们吸食快乐、吞噬灵魂,而且它们虽然是伏地魔的盟友但不是伏地魔所造,它们聚集在一起,也没有写它们是怎么繁衍的。想到摄魂怪所带来的情绪感应,与默默然的一脉相承,而且默默然的造型是一黑色的烟雾,我大胆猜测,是不是默默然就是还没有成熟的摄魂怪。
在魔法世界里,不开心和受到伤害的孩子可以幻化出带有巨大破坏力的默默然,然而在现实世界里那些有情绪障碍的孩子恐怕没有机会向成人世界释放出“默默然”的洪荒之力,等待着成长带来的新机会,去面对和审视过往。
而我写下的文字,其实是我治愈自己的一种方式。我喜欢写东西,甚至巴望着成为一名小说家,但是我码字的时候感觉最痛快的就是把自己想说的准确表达,而从中我能获得因为把情绪抽象出来,从而明白自己是怎么了的那种了解的豁然感。
在我信主之后这样的表达往往更容易了一点,并不仅仅因为《圣经》是这世界上最好的一本书,也是因为他能够从更高的维度给我亮光去分析我自己。有点像是别人评论写作者的所谓“上帝视角”,我能够和自己更好地“共情”。共情的英语empathy也被翻译为神入,只是这两个词都只描述了一面。
神入若没有爱,那就向插入别人思维的手术刀,锋利危险;共情若没有更高级别的带领就变成陪你哀哭的胡同大妈,她为自己的难过用你的悲伤催生自己的眼泪。而empathy是一直全然担当你的忧愁苦难,又能于最悲惨的境地为你开出一条路。
罗琳和三毛都是基督徒,也同样创造了奇幻瑰丽的文字世界。但是,也许是三毛对于未知密境的过分探究而招致惨祸,罗琳却在看似最悲惨的境地(身无分文,失业失婚,幼子待哺,抑郁缠身)中获得了成功。对我而言,那个创造天地的主愿意收养我成为祂的孩子并且真实地爱着我,我就不再是一个”默然者“,不再是那个在宇宙间流浪的小孩。也希望所有那些在人世流浪的孩子都能找到归往天父那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