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孝是德的根本,很难想象一个对于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孝顺的人能有高尚的品德,治国平天下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孝行和孝心。在论语中就通过有子之口来说明,孝是仁的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嫌疑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如果他为人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却喜欢冒犯长者就很罕见,不喜欢冒犯长者却喜欢作乱的事是从来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义才能产生。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是仁道的根本。”
孝道在行不在言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值得传承和被继承的东西,孝道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品德。曾几何时,总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尽孝,其实尽孝道和有没有能力是两回事,人的能力只能决定你的高度,决定你的财富,决定你的地位,但却无法让你拥有道德,对父母去尽孝道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孝道是文化传承
作为父母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既不是财富,也不是地位,而是子女的陪伴和理解。记得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凡是一个自然人,都会去爱自己的子女,但只有有文化的人,才会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对于这点,我深以为然。
判断善良的方法
判断一个人是否善良,看看他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就知道了,很多时候我们背上行囊远离父母,说是为了理想和抱负,忽略了身后年迈父母的期盼目光。
在我看来孝道是建立自己做人原则的根本,在很多人逐利的时候,能初心不变的动力是精神动力,而精神动力的源泉是人的礼义廉耻之心,礼义廉耻之心从何而来呢?不学不知,不行不止,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形成自己做人的原则,有了原则的人才能选择。
找借口就是不孝
汉文帝刘恒做为开创“文景之治”的一代贤君,首先他是一个孝子,在母亲患病的时候,他总是亲自为母亲煎药喂药,并一直侍奉在母亲的身边寸步不离,直到母亲的病痊愈。如果还有人说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陪父母,那不过是一种托词和借口,你有刘恒忙吗?恐怕没有。
无孝行则无善行
胸怀天下之前,先看看是否心有家人,眼中只有利益的人往往得不到利益,高效的行动力源于内心强大的动力,这个动力之源就是我们的孝心,有了孝心才能有孝行,有了孝行才会有善行,每日一善是对外人的,堂前尽孝才是每个人的本份,只有做好了自己的本份才有可能去做其他的,否则就是放弃了根本,舍本逐末沽名钓誉的善行不如实实在在的孝心孝行来的实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