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延迟死亡

清明节快到了,这周末回乡扫墓的特别多,一个原本为了纪念先人的节日,已变成亲人聚会的日子,亲人离去的伤痛已被时间平复。

我们看待死亡都特别恐惧,甚至拒绝谈论死这个话题,死太沉重、太不吉利了,我甚至觉得看到死这个字都浑身难受。死亡意味着死去的人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做不了,没法享受人生了,我们会对他感到很可惜。也意味着我们永远也没法跟他说话,跟他有任何接触,很多事情没法跟他做,很多责任无法为他承担,对他感到十分愧疚。是的,就是这份惋惜与内疚,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时,亲人们才会不顾一切地让医生用尽一切办法延缓生命的离去,即使躯体只能靠管子,机器并忍受百般痛苦来守住这最后一口气,即使脉搏的跳动已毫无意义,即使明知病人至死都只能是这种状态,但是作为病人亲属,谁又愿意说放弃治疗呢?因为这样一句放弃,直接终止了病人的生命,会让人把死亡的责任推向自己而产生内疚,内疚,是让人很痛苦的情感。

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的 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 中,中国大陆排名71。这种不顾病人痛苦与否,只管保住生命的过度治疗方式而导致的不得好死,应该是影响中国人死亡质量的重要因素。

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对死亡看得更淡一些,他们认为死并不意味着结束,所以应该会更在意生命的宽度,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过得更爽,而并非一味追求生命的长度。

中国人习惯把先人的墓碑安置在偏远的山上,除了清明时节,很少会拜祭。而在外国电影里,墓地常设在城市里稍静谧的地方,亲友随时可以找他们聊天,带上一束花,读一首散文诗。这样看来,我们的死似乎真的不再与后世有联系了,才显得如此残酷,无法承受。然而,这种残酷和痛苦是不是只是在世的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呢?

如果我们能把死亡的决定交给病重的患者,谁愿意在冰冷的机器下,任人摆布,不能自理地活着?这样,更残酷更痛苦。

英国作为死亡质量排名第一的国家,英国医生在面对一个人身患绝症,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一般建议采取缓和治疗,其核心原则是:

1、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同时还会向患者家属提出多项建议和要求:

1、要多抽时间陪病人度过最后时刻。

2、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

3、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4、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

5、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

我觉得这种主张充满了人文关怀。

有时候,我们如果可以把死亡看得更淡一些,可能对自己,对他人都没那么残忍。

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外婆病重快去世了,我去医院看她,走进病房,看到满身管子的外婆,推开门边往外跑边哭,那时候比不舍更多的感觉应该是怜悯了。

愿所有人都能健康舒服长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是女性,我更多的只能谈自己的性别范酬里对沮丧感的认知。 生理期前后是每个女孩子容易有沮丧感的高频时段,年纪渐长,...
    阿呆教主阅读 332评论 1 0
  • 一年之前 我们相识 仿佛在昨天 那时的你,那时的我 那时的星空那么灿烂 人生道路如此漫长 有你的陪伴 再冷的夜 也...
    闲狐兔阅读 240评论 0 0
  • 一花一草一世界 拥有它就拥有了全世界✌️
    世家珠宝小客服阅读 107评论 0 0
  • 因为你的爱,我的世界才能重返彩色。 本片是西班牙导演Daniel Martínez Lara & Rafa Can...
    隐仕传媒阅读 33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