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的《金字塔原理》中有个MECE原则,是说在将某个整体(不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概念性的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时,必须保证划分后的各部分要符合以下要求: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mutually exclusive),没有重叠,有排他性;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collectively exhaustive),没有遗漏。
当时在读的时候,觉得这都不是事儿,既然要分类,肯定是会这样做的。
但现实打起脸来就是啪啪作响。
2月3日在写《大学生不实习的客观原因分析》时,虽想到了家庭因素,但当时未考虑清楚,为完成日更,只好舍弃家庭因素,先行发布。
这两天,想到这个问题就如鲠在喉。
想问题容易,把问题想明白不易;
做一件事不难,但坚持做一件事很难。
想到家庭因素,但却没想明白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实习。
知道分类要完全穷尽不遗漏,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决策。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叠加下,决策的客观性基础不复存在,潜意识的倾向性开始显现,结果导向首先作祟,取舍变得自然而然。于是牺牲文章质量,换来日更,但这真的值么?自媒体时代,质量一定是第一位的,没有质量,谁来关注你?流量从哪里来?
希望以后的文章,能够严格执行《金字塔原理》,完善逻辑结构,提升文章质量。
以下是补充的《大学生不实习的客观原因分析》之家庭因素:
前天的文章中分析了大学生不实习的客观原因有四个:就业指导政策不能与时俱进;高校教学计划安排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学生对实习有误解。
写的时候觉得已经全部概括,涉及政策指导,高校教学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学生本人四个方面。但文章发布后发现还是遗漏了一个重要因素:家庭。
家庭也是大学生不去实习的一个主要因素。
有的家长对实习的作用和意义有误解,在他们的观念中,实习就是挣钱。他们看到的是每天百八十元的实习费,看不到实习对大学生成长的正面作用。觉得孩子小,家里不缺这点钱,用不着受苦受累去实习。钱不够,可以给,只要少受罪就行。
有的家长认为实习就是每天按时上下班,给一帮大爷大妈端茶倒水,看别人脸色干活,天天受着窝囊气,毕业后又不能留下来。这样的实习有啥意义呢?于是告诉孩子,别去实习了,在家玩儿歇段时间,到时找人给你盖个章,把实习报告交上去就好。
还有部分家庭条件好,门路多,给孩子安排个工作问题简直就是so easy。父母会直接告诉孩子,不用实习,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上班后没时间到处瞎跑,到时我们把实习报告弄好给你就行。
如此,大学生不实习的客观原因有五个:政策指导因素,教学安排因素,就业指导因素,家庭因素,学生因素。涵盖了政策,高校,家庭和个体,所有部分已经穷尽,没有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