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之后,又读了它的姊妹篇《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第一本是林徽因传,第二本是徐志摩传。
这本书主要是对徐志摩这短暂亦精彩的一生的描述,短短35年经历了他人可能两倍时间都不曾经历的故事。
徐志摩,民国时期风流倜傥的英俊才子,出生在浙江省海宁硖石镇的一个富庶又弥漫书香的家庭,自幼便享受着最优的教育资源,加之过人的天赋,更是当时杭州府中人人皆知的才子。
19岁与张幼仪结婚,崇尚自由的徐志摩,又怎会被一个自认为是“乡下土包子”的女子而打动,婚后的他依旧继续着自己的学业,先后去天津、北京求学,以及之后的出国留学,在受到梁启超的启发下,他满腔热血、心怀救国大志前往美国留学,两年后,他前往剑桥读博。
在这个美丽的雾都,他遇到了那个梦中期待的像白莲一样的女子--林徽因,他们谈文学、聊未来,他为她写诗,她又怎能不知他的爱意,但是他已婚,她承受不起外界的流言蜚语、她是洁白于一身的。所以,她不辞而别。一年后,他们再次相见,他已离婚,但是她的身边已有他人相伴。
这份悲痛渐渐地埋藏于内心最深、最柔软的地方,他遇到了妖娆风情的陆小曼,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两人终于修得正果,喜结连理,但是这段婚姻并不被身边的朋友所祝福,两人亦不在乎他人的指点,过着恩爱、无忧的生活。好景不长、这种安静平淡的日子被战争打破了。陆小曼自由不羁的性格和上海这座灯红酒绿的城市很是吻合,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唱戏、打牌、雇佣人等,加之后来的阿芙蓉,这沉重的一大笔支出全部落在了徐志摩的肩上,他同时在多个学校任教、省吃俭用,利用闲暇之余写文字来挣钱,以便供陆小曼的开销。最后为了能够多挣一些钱,他前往北京工作,碍于相思之苦,他频繁的在上海和北京之间往返,最后,在一场意外中葬生,至此,他的一生结束了,轻轻的他走了。
我很是敬佩他的文采,但是我对于他崇尚的自由不是很能接受,对他对待张幼仪的态度也不是很能赞同,他的一生把张幼仪伤的太深,把一个怀着孕的女子扔在语言沟通有障碍的异国他乡,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他的一生亦为陆小曼到处奔波、饱受物质的压力,或许在他心里一直都不怪她;他的一生把林徽因放在最深处、忘不了康桥。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都有选择的自由,我们没有权利去评价他人的生活,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