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感到很忙,没有什么时间读书,根本没办法留出一整段的时间去进行阅读。
真的是这样吗?于是检查了一下最近一周的“atimelogger2”的记录。发现“耗时排行榜”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睡眠(39小时 17分);工作(28小时 45分);英语(12小时 42分);出差路上(8小时 46分);用餐(7小时 21分)。再翻查每日的记录,发现8月14、15两天花费在“出差路上”项目上的时间每天都有4个多小时……再翻查印象笔记中的“晨间日记”发现这两天因为要处理一个外地项目的突发状况,需要在这两天里从广州到项目所在地(大约4百多公里之外)往返,而在这往返的途中,部分时间要我来开车,所以就无法干其他的事情。这样时间被挤来挤去也就没多少了,而阅读在这两天里是根本没有的。继续翻查,又发现过去一周里,有“阅读”项目的日子,竟然只有8月13日一天!看时间段应该是当天下班后坐公交回家的时间段(18:28-19:10),只有41分钟,而这41分钟就是我过去一周能用在“阅读”上的,可以成为整段的时间了。当然,睡前在床上看书的时间没有记录进去,这段时间记录进了“睡眠”项目,所以真正睡眠时间没那么长。但是睡前阅读时间也不会太长,状态也不会很好,可以说是“垃圾时间”,一般也就5到10分钟,就会感到困意了!
根据上面的记录,看来确实有必要检查并调整平时的时间安排,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阅读”。世界上已经有足够多的各种名人名言,成功典范安利我们阅读的重要性了,所以每天阅读确实很有必要。
大家一定会很好奇,为什么我把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在干什么记那么清楚干什么?累不累啊?
所以,其实今天我并不是想要和谈“阅读”的重要性的,而是想和大家说说“时间记录”这件事。
“时间记录法”又称“时间统计法”,是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26岁时独创。下面先来看看柳比歇夫有多牛: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全名为Alexander Alexandrovich Lyubishchev(俄语为Любищев, 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而柳比歇夫取得如此大的人生成就,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了他独创的这种“时间记录法”或者“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翻着他的日记,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日记。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柳比歇夫本人并没有要求人家承认这是日记,他认为他那些本本是“时间统计”。好比是账簿,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统计支出的时间。
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从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七二年他去世的那一天,五十六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他的时间支出。并根据这些记录,进行必要的规划、总结、调整、执行。最终达至人生巅峰!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但他鼓起勇气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也执行的坚决得多。
说到底,柳比歇夫到底有多牛,都成功,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通过学习他的“时间统计法”对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确实可以让我们知道了:“时间都去哪儿了?”,从而可以更好的调整时间,做到不浪费,也不过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