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某文章说戒色吧丢失了戒色本质,其实戒色吧从未丢失戒色本质,说丢失本质完全是无稽之谈和贬低之论,相反,戒色吧一直牢牢把握住了戒色的本质,不仅把握住了,而且还把戒色的意义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戒色是系统工程,修心、改过迁善、行善积德、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严格自律、奋斗人生、积极锻炼、学习圣贤教育、养生之道、戒沉迷游戏、戒手机瘾、戒赖床、戒懒、戒骄、戒怒、戒贪、戒酒、戒不良习惯、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孝顺父母、远邪友、交善友、反省忏悔、素食为主、戒杀放生、培养德行等,这些戒色要点,戒色吧反复多次提到过,不仅我的文章反复强调过这些戒色要点,戒色吧其他戒色前辈也都有提及。戒色是全面的改造,整体的提升,是整个生命模式的彻底转变,戒色吧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他们的误解和贬低里,戒色吧好像一群沉迷戒色的初级戒色者,只知戒色,其他一概不懂,然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戒色吧有很多高阶的戒色者,他们的觉悟和认识水平是相当高的。戒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戒色吧从来不提倡沉迷戒色,而是应该理智对待戒色,戒色不仅仅是戒手淫,而是全面改造和整体提升自己,积极奋斗自己的人生。
戒色的根本并非修身,而是修心,大德也多有提到修心是根本,修行的核心是修心,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念头是行为的先导,必须在起心动念上下功夫,修身的确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修心。一位戒友说:“身体上的行为就是内心导致的,先修身再修心就是本末倒置,修心都做不到如何修身?”他说得很有道理,修身是外在的,要修身,首先要内心有所改变才行,修身先正心,心正了,外在的行为才能正,所以修心才是根本。《大学》:“修身在正其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修身一定要首先正其心。《四十二章经》中,佛陀谈到戒色问题,直接一针见血地指出“断心”!佛陀为什么不说充实生活、改正不良习惯、健身锻炼、转移注意力?因为这些都是辅助,是外围,真正的核心是修心,是断念!如果本末倒置,把修身当作核心而忽视修心的重要性,那迟早还是会失败的,也许能戒除一段时间,但最终肯定会失败。南怀瑾先生:“要修身必正其心,儒家讲修身根基是你的心正,心不正,光练外形没用。现在很多年轻人学瑜伽术,做各种功夫,修不好的,修身之道根本在静心,心正了以后再修身。”修身必先修心 ,修心是根本,不可本末倒置。大家想一想,当初染上手淫恶习前是什么状态?那时年纪还小,也就13、4岁,初一初二的年纪,那时的生活健康有序,读书,锻炼,生活很充实,作息饮食也很规律,基本没有其他不良习惯。为什么在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下还会染上手淫恶习?就是因为不懂得修心,不懂得对治邪念!这就是根源!到了一定的年纪开始有邪念了,有意淫了,想看黄了,如果不懂得断念,就会跟随那种想法,最后欲火中烧,不得不破。所以,修心才是根本,外在的修身只能作为辅助。说戒色吧丢失本质,实则是他们自己产生了思想误区,误认修身为本质而丢失了修心的本质!有一定修行常识的人都知道修心是根本,大德一直在强调修心是修行的根本,说修身是根本,真的是犯了很低级的错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对。外在修身方面,估计没几个人可以超过曾国藩了,而曾国藩日记写道:“午初,人欲横炽,不复能制”,做了不应该做的事,遂骂自己“真禽兽矣!”修身已经达到如此程度的人,还是会因为一次修心没做好,导致进入禽兽状态。那些成功人士修身不比你强?生活不比你充实?都奋斗成亿万富翁了,最后还是栽在了“色”上,邪念一起,不知对治,立马沦为衣冠禽兽!修心才是真正的本质和核心,这点认识一定要正确,修心是最究竟的,大家都知道《心经》,还有《金刚经》的“降伏其心”,突出的就是修心,修心是最根本的,真正治本的是修心,仅仅修身治标不治本,我们要依圣言量和大德的开示,这样才不会走错路。戒色论坛的一些观点来自于凡夫知见,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存在很明显的错误和误导,所以不可听信。
学习戒色文章也并没有错,大家都是学生党过来的,都心知肚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做笔记的重要性,所谓学无止境,即使不看戒色文章,也要坚持学习圣贤教育,根据我的研究和体验,学习可以让人保持良好的戒色状态,也可以增长知识和阅历,我戒到现在每天还在学习,真的是受益匪浅。戒色吧不仅吸收了传统戒色的精华,也有自己科学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更有学习和借鉴国外戒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分享,包括国外戒色视频的学习和激励,戒色吧可谓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戒色吧是集戒色大成之地,众多戒色前辈都在这里分享经验,他们的经验和境界已然很高,戒色天数也非常可观。戒色吧具有自己的科学而成熟的专业戒色体系,很多戒友已经戒得非常专业,戒色吧的戒色体系和研究成果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对比、反馈和研读,这是千万级的帖子数据,很多前辈的答疑量都超过几千乃至几万,他们的经验和阅历极具借鉴和研究价值。大数据得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会更科学、更深入、更全面、更完善、更具针对性与参考性,在细节方面的把握会更精确,大数据的架构可以让你从更多的层面和角度来看待戒色这件事,你的视野会变得更广阔。戒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修为,可供挖掘的深度是极深的,而要挖得深、看得广、钻得透,就必须有大量化、多样化的大数据案例作为支撑,这是戒色吧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关于断念口诀,也并非高僧大德的专利,好像我们凡夫不可能掌握,其实这种误解是在固步自封,在《菜根谭》、《了凡四训》、《传习录》中都有提到断念口诀的原理,这个口诀本来就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在戒色吧很多戒友已经可以熟练应用这个口诀了,只要正确理解和坚持练习,这个断念口诀是完全可以掌握的。这个口诀是最普适的,不信佛也可以用,断意淫是戒色的重中之重,所以这个断念口诀就显得极其重要和关键,这是一个传承上千年的修心诀,不仅可以断意淫,也可以断其他妄念,其价值实在不可估量。戒色论坛还荒唐地否认心魔的存在,心魔指的是负面的念头,在戒色方面专指会导致破戒的念头,大德的开示多见心魔这个词,戒色论坛的否认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等到邪念、图像、怂恿袭脑了,他们就知道心魔到底存不存在了!另外,用失败案例来反对戒色吧是完全错误的,每个戒色平台都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毕竟这个时代色情泛滥,外界诱惑实在太多,而且从入门到精通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多次失败,失败者要从自身找原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戒色几年出现破戒也是有可能的,不管戒多久,只要放松警惕,没做好断念,就可能被心魔附体,没有哪种戒色方法能保证永不破戒,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修为,前辈只能告诉你方法,至于能修到什么程度,完全是在个人。个别戒友也会走极端或者误解戒色方法,方法本身没问题,但是到了他那里,就容易走极端或者产生误解,这类戒友需要正确引导和纠正思想误区,并不能怪方法不好。戒色这个概念也不是戒色论坛最先提出的,古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戒色这个概念,并非戒色论坛首创,我们最多是继承者和发扬者,不可把功劳都揽到自己头上。
我之前和汉军还有日日知非都沟通过,他们道过两次歉,但诚意欠佳,还在继续贬低和诋毁,之前的道歉完全是虚伪的,日日知非还劝我退出戒色界,被我拒绝了。之前戒色吧和戒色论坛是互相尊重的,对于他们现在的贬低和诋毁,我深表遗憾。这个事件的起源就是对断念口诀的误解,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为了争第一,争“最”,怕别人超过自己,所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我很早就发现日日知非有争第一的倾向了,我觉得戒色前辈不应该这样,他以前还行,后来心态就渐渐失衡了,作为戒色前辈,我觉得还是应该彼此尊重,求同存异,不应该贬低对方,不应该争第一。宣化上人说过:“修道人,不可争第一。如果心想第一,有这种胜负心,就与道相违背了。”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从来没有争第一的想法,我希望每一位戒友都能超过我,大家一起带动中国戒色公益事业的发展,我做垫脚石也没关系,我做最后一名也心甘情愿。其实争第一毫无意义,将来等你死了,后来人也可以写文章贬低诽谤你,然后声称自己的文章是第一,是最好,争来争去,最后还是一场空,根本毫无意义。第一只是虚名而已,公益事业不应该争第一,其他行业争第一还可以理解,公益事业争第一就显得相当丑陋了,如果是真正无私的人,是绝对不会争第一的,争第一就是有自私的想法,我关注的不是第一,而是如何更好地帮助戒友,在我眼里,每位戒色前辈都是平等的,不存在第一。
戒色七部曲也有自身的问题,很多戒友执行戒色七部曲不到十天就破戒了,戒色七部曲是以转移注意力、充实生活为主的一个方法,实战性并不是很强,资深戒友都知道这一点,坚持执行七部曲的人不到20/2000,这是他们自己统计的,这20个人最后是否能成功,也不得而知。一位戒友说:“前几天用七部曲以为能成功戒色,结果5天就破戒了,其实就算完全实践七部曲还是会破戒,七部曲最大的漏洞就是不重视断念实战,想单纯靠充实生活就能戒色其实是很难的。我现在明白了断念是戒色的关键,其他行善运动养生只能作为辅助。”这位戒友说出了真相,修心才是根本,外在的修身只能作为辅助。七部曲的持咒念佛还是不错的,但如果把重心放在充实生活上,不注重断念实战,那就本末倒置,走入误区了,迟早还是会破戒的。持咒念佛是要用于断念的,并不是完成每日的定课就算完的!大德说过,当妄念来时,要马上念佛来转,并不是完成日课后就万事大吉,不用修心了。修心永远是最根本的核心,偏离这一核心的戒色方法,从本质上都是错的。我最近看了国外NOFAP的戒色教程,他们也很强调断意淫,可见断念是戒色的重中之重,是最核心的关键。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每次破戒是什么情况?就是念头、图像、微妙感觉袭脑时,没立刻断掉,结果那种念头变得越来越强,最后欲罢不能而破戒。戒色实战的那一下,就是断念!充实生活只能作为辅助,根本不是戒色的核心和关键。他们说:“戒色的最根本方法,不是戒手淫也不是戒意淫,而是戒掉坏习惯,用培养好习惯来代替。”这种观点其实是很明显的思想误区,就算把坏习惯全部戒掉了,培养了很多好习惯,最后邪念上头时,断不掉,还是依然破戒!只重修身,严重偏离修心的戒色方法,是戒色门外汉的认识水平。他们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并不适用于戒色,因为邪念来了,你不战是不行的,并不是说你有了很多好习惯,邪念就不来了,也不是说你念了几百万的佛号,邪念就不来了,邪念肯定会来,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戒色是要“降伏其心”的,并不是建立好习惯就能防得住的,真正防得住的是你的断念能力。戒色论坛的指导思想其实是错误的,修身的确重要,但修心才是根本,戒色的根本是修心,要从起心动念上去下功夫!多看大德开示自然就懂得修心的重要,仅凭凡夫有限的智慧所得出的结论,根本经不起实战的考验。为什么戒色论坛越来越不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的戒色思想存在误区,刚开始充实生活转移注意力,能戒一段时间,等到邪念上来了,一旦破戒,再去执行之前的日课就觉得不行了,信心也完全没了。
我很注重和谐与团结,我是从大局来考虑的,以和为贵,以大局为重,戒色界内部已经分裂成好几块了,就是因为没有修好“和敬”。我很怀念以前那段时间戒色前辈之间惺惺相惜的日子,那时没有争执,没有贬低,只有互相支持与欣赏,但后来就慢慢变味了。我以前和日日知非一起写文章,帮他审核给他意见,给他提供戒色资料,帮他宣传,那段时间感觉挺和谐,彼此尊重,但我也隐隐感觉到了他的不满,还有某种争心,那时我就感觉不太对劲,其他戒色前辈也有类似的反馈。公益事业没必要搞专利、争第一,我从来没有标榜自己的戒色文章是最好,我衷心希望后来人超过我,看到别人超过我,我随喜赞叹。真正的第一永远属于圣贤教育,在圣贤教育面前,凡夫的那点智慧显得极其浅薄和渺小,根本不值得一提。我呼吁戒色前辈之间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放大自己的心量,不要陷入狭隘和自私,不要争第一,争心一起,诋毁随之,争伤和气,和谐才能双赢。戒色前辈之间应该互相谦让,互相支持,共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戒色公益事业更有凝聚力,更有感召力,才能更好地帮助戒友。如果戒色前辈之间互相攻击、诋毁和诽谤,那是不堪设想的,我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不管他们怎样贬低和诋毁,我也已经宽恕他们了,他们是前辈,能坚持下来也是不容易的,我希望大家能够和谐相处,共同为中国的戒色公益事业尽好一份力。我相信广大戒友也希望看到前辈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和谐友好的氛围会带来极大的动力。之前大悲论坛内斗,让其从巅峰走向衰落,一内斗,有的前辈就会心生退意,之前的干劲也消失了,如果能够注重和谐与团结,那么中国的戒色公益事业肯定会蒸蒸日上。
下面步入正文
这季就《了凡四训》和广大戒友做一个分享,几乎每位戒色前辈都有研读《了凡四训》,也是戒色后必读的一本书,戒色十规里也专门提到了这本书。《了凡四训》和《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可谓中国改造命运学的扛鼎之作,让大家了解和掌握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这两本书各有特点,总体而言,《了凡四训》更全面、更系统一些,而《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则更有针对性,对意恶这个问题的指出更直接,更一针见血。这两本书我都很喜欢,了凡先生和俞净意公是中国改造命运的两位巅峰人物,他们的事迹与教导我们要认真学习,对于我们自己改造命运是很有启发和帮助的。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以其亲身经历教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故事。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该书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了凡先生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而后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读了《了凡四训》,可以使人心目豁然,信心勇气倍增。《了凡四训》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净化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佳作,越来越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了凡四训》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所以数百年来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所尊崇。印光大师对这本书也极力提倡,弘化社印送这本书约在百万册以上,由此可知,印光大师对这本书高度重视。
先了解下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全名袁了凡 ,即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浙江嘉善县魏塘镇(今属嘉兴)人。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故一作吴江人。
袁了凡碰到两位高人,在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看起来飘然若仙风道骨,这位老人就是算命高人——孔先生。孔先生算命算得很准,说他将来在县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学能考到第9名。结果第二年的考试中,果然如这位孔先生所料,考试的名次分毫不差。孔先生说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无子,半生无福。因为算命先生的话屡屡应验,所以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后,听天由命,不思进取。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高僧——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是明代中兴禅宗的大德高僧,云谷禅师对他说,你虽然命中注定没有多少功名,也没有儿子,但是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孔先生的算命水平是非常高的,一般的算命不会算得那么细,连考试名次都能算出来,实属罕见。孔先生的确是一位高人,能真正读懂命理信息,就像一张光碟所含的信息一样,播放出来就是含有时空的人事物,高人可以读出何年何月何时,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切的信息都是提前写好的,就像一个剧本一样。我以前也算过命,是看八字的,算得基本准确,说我会信佛,我那时的确开始学佛了,我后来查了自己的八字,是“华盖逢空”,所谓:“华盖逢空,偏宜僧道”,我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对佛法还是很感兴趣的。我以前也专门研究过命理知识,的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现在很多人号称能算命,其实只是略懂皮毛,有的也在靠算命骗钱,到处忽悠人,真正的算命高人永远凤毛麟角,万里挑一,有德行的算命人会劝你修行,而无德行的算命人只会吓你,忽悠你,骗你的钱。大多数算命的人只是一知半解,像孔先生这样的估计是算命界的极品了,能把名次都算出来,估计整个中国都没几个。
遇到孔先生只是一个铺垫,真正的高人是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是真正得道开悟的高僧,是憨山大师少年时代学习禅法的最重要的一位导师。云谷禅师老来悲心更切,即使是对七八岁的小沙弥,也一律以慈悲的眼色看待他们,以恭敬心对待他们。凡是动静威仪,都耳提面授,循序渐进、谆谆善诱。所以,见到老禅师的人都把他视为自己最亲近的人。云谷禅师平常教导别人,特别推崇净土法门,教人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各大丛林寺院,只要有开示禅法的道场,一定请他坐在首座。云谷禅师平日动静语默,安详稳重如山,沉默少言,一旦说话,便如空谷足音,醒人眼目。云谷禅师以定力摄持,住山清修,四十年如一日,夜不倒单,一生礼拜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没有一日间断。
云谷禅师传授的改命之法,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行善改过、谦虚持德;二是持诵准提咒。为什么是准提咒,而不是其他咒?其实每种咒语都很殊胜,可能当时比较流行准提咒,抑或云谷禅师想特别推广这一咒语。我以前念过楞严咒、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等,现在主要念往生咒+佛号,要看自己和哪种咒语有缘,对其有深厚的信心。袁了凡通过亲身践行,彻底改变了他原有的命运,按照孔先生的占算,了凡先生原本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当一个小县官,也没有子嗣。结果,改运后却活到了74岁,当了高官,也有了儿子,而他的儿子也很贤能地考上进士,继续光耀家风。
《了凡四训》之所以让大家如此推崇备至,是因为它是改造命运的指南!很多人命运不济,苦苦找不到答案,看了这本书之后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也有了改造命运的勇气和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了凡先生现身说法,让你从根本处了解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依据了凡先生给出的改命方案,知命、立命、改命,落地实修,从而重塑你的命运!《了凡四训》不可不学,它是改命学的集大成之作,我们应该认真研读,积极实践,它会影响和改变你的一生!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更不要对生活充满怨气,那些困扰你很久的问题,都可以在《了凡四训》中找到答案。愿大家读完这本书之后,成为一个勇于改造命运、真正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书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我会结合四个部分的笔记,和大家做一个详细深入的分享。
第一篇:立命之学
1.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解析:云谷禅师一句话点出了关键,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因为妄念相缠,做不得主,认念头为自己,跟着念头跑。要作圣,必须“克念”,战胜自己的念头,做回念头的主人。了凡先生的定功已然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可谓天姿超卓,普通人别说三天,就是一天、半天,或者半小时、十分钟、一分钟不起一个妄念,都是很难做到的。大家自己可以试验下,一分钟之内,能够保持观心的强度,不起一个妄念,能不能做到?如果你试验了,你肯定会发现,只要观力一弱,念头就进来了,把你带跑,很容易进入无意识跟念的模式。念头是会自动冒出的,即使你不去主动起念,它也会不断冒出,只有观力极强极稳定的人,才能做到长时间不起一个妄念,这是非常深厚的修心功夫。虽然了凡先生说自己是因为被孔先生算定才无妄想,其实他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观照力,否则是不可能做到的。
2.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解析:不要有什么宿命论的包袱,宿命论容易导致消极,其实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人的福报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修得的。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人才能真正地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太上感应篇》有云,“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始作俑者其实就是自己的念头,好的念头会导致好的结果,坏的念头会导致坏的结果,真正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修心的重要性,要多发善心,学会对治邪念。自己的命运是自己造作的,福报也是自己修来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3.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解析:能够反省,这是你改命的第一步,不去反省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那命运就无从改起。误区就是“向外驰求”,不知反省,不知修心,很多人虽然很努力奋斗,但是收效甚微,就是他的心态没有真正转变过来,还有很多负能量的念头,这样命运就很难改变。一个人若想得到外在的财富地位,必须从自身出发,反思悔改自己的的过错,断掉懒邪恶,坚持勤善正,去掉负能量,强化正能量,恒久力行,这样人生就会越来越好。曾国藩为什么要每日三省?就是怕自己有过错,过错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对自身很不利,所以要经常反省,及时发现,及时改正。
4.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解析:六祖大师特别强调了“心”,修心是根本,而不是修身,修身的根本也在于修心,蔡礼旭老师:“最根本的还是意业,人有念头,才会变成一言一行。”修行要注重修心,每个人的命运、缘分、风水都是由自己决定的,善心才是真正的护身符。真正的高人都懂得修心之理,要从起心动念上下功夫,学会控制自己的念头,这点是最根本的关键,也是最正确的认识,祖师大德都在强调修心。人的第一风水是心,人的善良、德行足以改变坏风水的影响,再坏的风水都抵挡不住有德者的光辉;无德者,即便占据天下最好的风水,也不能发挥作用,也不能长久。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思人恩德,想人好处,做到心善、行善、语善,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秦东魁老师:“我讲的运气学,核心就是心念,一切运气由内在的心念而起,不在外部。所以,从根本上看,我们要内求,不要外求。”你的心念正了,做起事情来所携带的正能量是非常强大的,你有一种底气和自信,由这种自信会产生一种勇气和魄力,做事情也容易获得支持,事业就容易成功。
5.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解析,“余”指的就是我,文言文的用法。这是了凡先生自己的反省,中科举的人大多有福相,福气很薄,又不能积累功德来培养厚福,而且很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时常用自己的才智来欺压别人,直心直行,说话很随意,说了很多妄言。像这样福气浅薄之人,怎么会中科举呢?这段反省很中肯,福相来自于行善积德,薄福之人士难以考取功名,因为他那个福德和位子是不匹配的,就像猴子坐在王位上,会显得很别扭,也不会长久,根本坐不住,王位是给雄狮坐的,雄狮象征德行和威严。古人很重视行善积德,很有行善的意识,特别注重德行的修养和提升,这方面我们要多学习古人的智慧,古圣先贤的确说出了真理,道出了规律。
6.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解析:包荒,谓度量宽大的意思,也指原谅、宽容。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宽恕人家原谅人家,一定要和爱,一定要爱惜精神。宽恕他人,体现了自己的仁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白这个道理,培养那颗宽恕的心,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福报,不宽恕别人就会导致狭隘和怨恨,这会产生很多负能量,对自己很不利。从前种种,就像死掉一样,过去了,从今以后,要重新做人,好好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德行,人要往前看,要过正能量的人生。
7.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解析:这是云谷禅师在指点了凡先生了,关键就是提升德行,多做善事,多积累阴德。《文昌帝君阴骘文》:“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古圣先贤其实一直在强调改造命运的方法,几千年来核心主题一直未变,就是强调改过迁善,去除恶念,多发善念,多做善事,建立正能量的气场。北宋《司马温公家训》云:“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间,为子孙长久之计。”阴德就如播种,只要播土下种,将来迟早会有收成,还会惠及子孙后代。
8.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解析:这是了凡先生发的大愿,这个大愿我是极为佩服的,我们看古人发的愿,就可以发现自己跟他们存心的差距。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自私的层面,所以发不出大愿,而古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要好好学习,最好也能发这样的大愿。刚开始发大愿可能还不太习惯,但是随着每天一遍遍发,这种强大的心念自然会产生一种莫大的力量,推动你去实现这个大愿,也会给你带来异常崇高的内心感受,这是我的亲身体会,当你有了济世度人的宏愿,当你发出这种性质的念头时,脸上的表情和眼神立马就会崇高起来,振动频率一下子就上来了,所以要多发大愿,要恒久力行来践行大愿。
9.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解析:功过格是很好的记录善恶的方式,能够让人时时警觉,以防自己造作恶业,每天晚上总结一下,也可以促进反省,不断完善。刚开始可能恶比较多,不一定要做恶事才叫恶,意恶也是恶,起了恶念也要记录,也要反省。每天尽量多做善事,比如每天帮助戒友答疑十个问题,这也算善行,或者宣传戒色一次,也算。生活中也可以做很多善事,捡垃圾扔垃圾桶,这种小善也可以多做,善事虽小,贵在坚持,一天做三件小善,一年就一千多件善事,真的是积小善,成大善,要注重积累,要坚持做下去,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10.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
解析:《了凡四训》里最秘密的部分就是这句话,说的是画符,“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虽然说的是画符,其实是叫你安住纯粹的觉知,也就是真我。做事前有意识地安住一会,然后再做,这样做事的品质和质量就会出奇地高,那些著名的画家和音乐家都在有意无意这样做,他们在创作前都会安静一会,定一定,然后再开始创作,创作的水平和质量非常之高。这的确是一个秘密,读《了凡四训》不能忽视这个秘密。
11.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 纤悉必记。
解析:治心篇,这三个字很好,为什么不说治身篇?因为心才是根本,虚云法师:“三业之中,意业极重,凡一切善恶,俱起于意根,起念正则为十善,起念邪则为十恶。所以端正其心,以为根本。”了凡先生深知修行要从起心动念处下手,从心上改。“所行善恶, 纤悉必记。”对自己严格要求,一个念头不正都要记下来,一念之微必使俯仰无愧,古人对自己颇为严格,所以达到的境界也不可思议。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云:“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邪念之初生,就要立刻对治,立刻断除,此时邪念尚未起势,所以用力甚微,但效果却很显著。《庭训格言》又云:“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知之,即觉察之,觉察的刹那,邪念就化除了,心生邪念而不知,必成大患!《庭训格言》训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何益?”这段说到点子上了,修行不在外在的形式上,关键还是要断除恶念,这是最根本的。你天天手持念珠礼佛,但如果内心还是没有断除恶念,那是不会有效果的。
第二篇: 改过之法
1.今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