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畏手畏脚,止步不前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转变了思维模式。
这本书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作者把我们所有的成功与否,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事业,最重要的要素都归结为,我们的两种思维习惯的模式:一种叫做固定型思维,相信才能是不变的;一种叫做成长型思维。认为基本能力可以努力培养。
两种思维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同。1、首先对于自身的评价准确度差别很大,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非好即坏,他们的评估结果有些被夸大,有些很模糊。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相信能力可以培养,所以对自己的现有水平,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评估。
2、应对挑战时的心态不同
固定型思维者对待挑战和障碍是抵触心理,遇事推卸责任,逃避现实。
成长型思维者,把每一次挑战和障碍当做又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磨练心智。
3、对努力的看法不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只有无能的人才需要努力。如果你需要为某件事付出努力,说明你不擅长做这件事。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觉得,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成功。他们欣赏天赋,更崇尚努力。
4、对失败的看法不同。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看来,如果他在某件事中失败了,他就成了失败者。在这里,他们的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成了一种身份。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看来,即便失败是痛苦的,但它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还能从中学习和受益。《反脆弱》里所说,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以前遇到一件微小的事情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根源在哪?有一种刨根问底的执着、这个想法让我一开始会觉得自己很笨,为什么好像只有我不懂呢?固定型思维模式给我带来过痛苦和烦恼,后来的我接受了自己的不聪明,我喜欢自己还有一颗好奇的心,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换一种思维模式看待事情,天壤之别。
小时候学会了骑自行车,长大后发现身边还有不会骑自行车的成年人,我当时会想这多简单,骑上去两只脚不停向前就学会了呀,我这种就是固定思维,自己会的就认为别人也会,反之,我不会的,别人也会认为非常简单。其实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时正是因为不怕摔,那时不知道摔过多少次才学会的。尊重差异,鼓励他人,没有什么是容易的。
这两种思维模式涉及到教育领域,体育领域,商业领域,婚恋关系等等,我们要知道的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并存的,只有我们不断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保持真实;认识自身的不足,对自己保持察觉力,最后行动起来,每一次微小的改变都值得自我鼓励。这样社会上才会有更多好的领导,父母和老师。关注他人的成长而非天赋,不要批评而要去教导。
填鸭式教育,或者会出人才,但如果好的观点不被认可,好的创新不被采纳,社会还怎么进步?即使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但人们会说这是‘训练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
相信小时候我们都听过一些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失败乃成功之母”“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连爱迪生,霍金,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他们这样卓越的人都是通过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寻找方向,不断摸索。拥抱成功,也能坦然接受失败,成功只是昙花一现,每次的失败都是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如果邓亚萍因为身材矮小,就放弃乒乓球,如果足球巨星梅西因为患有先天性侏儒症就放弃了踢足球,如果因为是女孩就被告知不适合学摔跤,如果海伦凯勒因为聋哑又盲而放弃了学习的渴望,就不会有之后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不会有那个考入哈佛大学,成为一个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激励着万千人的女孩。
这些正是因为自身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不断激励着他们,带来的后天成功。这个世界正因为充满了未知,才会有如此多的美好。
之前听过一位朋友跟我讲过一段话:有一个人用手指着月亮问“你看到了什么”旁边的人回答“看到了你的手”那如果换另外一个人的手,你看到的不过是换了的一双手,有什么意义呢?要看指向了哪里、顺着那个方向看过去就能看到月亮。我理解的月亮就是万物的根源,真理,事物本来的样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其它的事物蒙蔽双眼,遇到一百个人就会得到一百个不同的版本,如果我们只相信其中一个人的了解,那也只是捕风捉影而已,所以去学习真理,去思考根源,去探索那只手指向的月亮。
老子《道德经》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以柔克刚,太强硬的东西反而容易折断。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以空杯心态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