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学习总结

李希贵校长给的十条家庭教育指导原则,来自《家庭教育指南》。

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是加法,比如从趴到爬,从走到跑,从开口说话到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每个阶段孩子都会有新的成长,这是加法;有时候需要减法,就是对孩子不要束缚太多、限制太多、管的太多,所谓大事抓牢,小事放手,就是这样,尽信书不如无书,什么都管也不如不管。

那么在家庭教育上,也是可以有一些原则上的东西,就像小树的树干,主干上捋直了就可以,不能每一个小树杈都要管怎么长。

我理解的原则就是这样,就像小树成长需要充足的阳光、空气、水,养育孩子就是给孩子提供她需要的成长空间,只要保证是向上生长的就可以了,至于具体会长成什么形态,不需要管也管不了。

以下是这本书里提到的十条原则:

一、咬住底线,放大空间

“底线”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可大可小。

社会上,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某些行业里,行规是从业的底线;

家庭教育里,也可以设置“底线”。

比如说,大的层面,可以把“遵纪守法”作为未来成长的底线;小的层面,不同的年龄阶段还可以有不同的底线,比如小一点的时候,最晚几点上床、看动画片的最长时间都可以作为底线;大一点上学以后,在完成作业以后才能玩游戏,或者当日事情当日做完,都可以作为底线。

如同有了约束才有自由,有了“底线”这个框架,其实是给了孩子多了可以自己做主的空间,她才会逐渐学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


二、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对我们自己也是一样,无论在家庭里,还是在工作里,如果父母或者老板是利用自己的地位来命令我们,即使我们表面上迫于压力而不得不服从,但心里常常是不服和抵触的。

而如果这是事先制定好的规则,那我们会更容易去接受,或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待孩子也是这样,命令总是不如商量。

但规则一定要一起制定,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而不是家长自作主张,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心里认可这个规则。

可以把规则打印出来,贴在家里醒目的位置,让这些规则逐渐融入到生活之中。

三、随时鼓励,定期反思

据说研究发现,一般来讲,孩子的行为中85%是好的,15%是不好的。

所以生活中孩子出现了不好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不能因此就过份的责怪和批评孩子,甚至因为出现一点不好的行为就感到不喜欢孩子;相反,更不应该对那95%的好的行为视而不见,而只关注那一点点不好的行为。

对好的行为,要及时、马上、立刻的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自我感觉好了孩子才会有更多良好的行为。

而对于不好的行为,可以定期的进行反思、帮助孩子改正。

四、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孩子很期待收到赞美,父母可以对此多留心,尤其是在和老师或者对孩子重要的人沟通时,听到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时,一定要及时的传递给孩子,增强孩子的信心;

而如果收到老师反映的孩子的问题,不要着急的去批评,而要先留心观察,自己去衡量问题是否属实,如果真的存在,也要以自己观察到的角度和孩子沟通,而不要让孩子对老师产生负面情绪。


五、转移视线,发现潜能

这个道理说起来不难,做起来却不容易。

孩子数学不怎么开窍,很可能在人文方面更擅长;

不喜欢弹琴画画,还可能喜欢其他的乐器或者运动。

总之,就是不要对孩子进行单一的规划,允许孩子有不擅长的事情,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六、设计策略,培养习惯

我们都知道习惯的重要,我们一天中可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事情都是习惯使然。

所以,从小给孩子培养好的习惯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但培养并不容易,首先大人自己要做好榜样,不要自己每天各种坏习惯然后反过来要求孩子,虽然是为孩子好,但效果也不会理想。

其次,就是把培养习惯当成一种游戏,设计一套让孩子不知不觉就会配合甚至乐于配合的方法。

比如想让孩子早睡,可以想一些有趣的在床上可以进行的游戏,吸引孩子早一点的去洗漱,对睡前游戏的环节产生期待,或者按摩啊、给娃娃们哄睡啊、讲故事啊,多一些让孩子感到上床会更好玩的事情,还可以享受更快乐的亲子时光。

七、多帮少管,供给资源

“人最刻骨铭心的感恩,往往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孩子做出错误的举动,常常是因为没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孩子和大人一样,想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有充分的资源来支持。但相比之下,孩子所需要的资源要容易给的多。

喜欢画画,给孩子打造一个属于她自由创作的“艺术工作台“,喜欢探索,给他可以自己研究的”实验用品“,给孩子充足的支持而不是管理,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后勤科“而不是”人事处“。


八、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当孩子遇到新的问题,或者面对新的挑战时,和对待我们自己一样,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子就做到,而是要帮助孩子,想办法一步一步,由易到难的解决问题,孩子每做到一点点都给予及时的鼓励。

当孩子对某些事情有畏难情绪,我们应该理解孩子而不是责怪,因为我们自己都常常克服不了自己的惰性,一边改变自己一边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才是好的选择。


九、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把问题和孩子分开,和孩子共同面对问题;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专注于问题本身;

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不要以抱怨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在日常中,当认为孩子某件事情做的不对的时候,或者与孩子产生分歧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生气,其实事后自己反思,生气和责备孩子的确一点作用都没有,有时只是想缓解我们自己的心情。

但如同我们自己也不愿意被责备,在感到对方的语言和态度不友好的时候,我们也会屏蔽掉对方说的任何语言,对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

孩子是孩子,问题是问题,孩子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好的,有一点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为这一点不完美就去否定孩子、责备孩子,让孩子感觉你和她是对立的,更好的方式是,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你都是和她站在一起,想帮助她一起成长得更好。


十、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有一种父母,我们小时候很常见,就是平时不怎么和孩子交流,但一出现一张口就是来教育自己,这样有用吗?

其实除了让孩子反感,逐渐失去孩子对你的好感和崇拜、依赖,并没有起到其他的作用。

小刺猬把刺都竖起来的时候,你还能希望靠近她的耳朵让她听你说话吗?

教育不是想起来时候的一句话两句话,还是在陪伴中润物细无声的发生着。

喋喋不休一百句的教育,也许都比不过一刻钟无声但认真的陪伴。

“只有在无目的的陪伴中,孩子才会产生归属感、安全感,袒露真实的自己。陪伴本身就能为彼此带来深刻的满足感。

亲子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要比所有教育方法都重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