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读《贫穷的本质》,是希望自己以后变穷了的时候还知道为什么......(调皮)
一、 “穷人的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假如面对700万和高考700分的两种选择,穷人更有可能会选择前者。
为什么?
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这些”长期效应”的行为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可能性。
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相比于挑战新事物,固守旧事物和舒适圈对他们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孩子们放弃上学是因为老师(有时是父母)认为他不够聪明;水果店老板不努力还贷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会负债……改变人们的期望是不容易的,却不是不可能的:出现第一位女政治家的时候人们就会慢慢改变女性从事政治的想法。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因此,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害怕必要的付出(包括现金)
看不到长期行为对改变的可能性,更愿意固守短期事物,待在舒适圈里,难于接受新鲜事物,宁愿保守地经营农场或生意,而不是尝试耕种新型作物来提高产量。
但其中,采用”风险组合”的方式来降低风险是比较合适的。
二、 建立长期主义,先懂得未雨绸缪。
人总损失厌恶大于获得的喜悦,在穷人平淡宁静的生活里,最怕的不是今天钱赚少了,而是亲近的人突然病倒了。
穷人最怕疾病,因为疾病会摧毁他们的积蓄,大的疾病甚至会大大减低他们的风险抵御能力。
最近看了一集奇葩说,讲”毕业时拮据,而父母愿意让你啃老,该不该啃?”,暂先抛开啃老不啃老。无论是想证明自己是优秀的独立青年给父母减轻负担也好,想借父母一臂之力走上更好的前途也罢,颜如晶赛后说的话十分打动我: 为什么在毕业之前就不可以先攒着一笔钱呢?
穷人常常把钱花在了昂贵的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我想起当年我外婆病重住院的时候,医生有两种药,一种是国产滴液,价格便宜,但效用比较小,有些副作用;
另一种是进口滴液,价格是国产的五倍多,但效果比较好。
当时我们掏出积蓄给外婆治病,一家人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才给外婆争取了那短暂的半年时间。
我常常也会想,如果我们在平时就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就不会在平价药和昂贵药之间纠结,就会少一些在病床上的无奈与痛苦。
三、长期主义从何而来? 稳定的收入是前提
一份稳固的收入可以对未来的支出做出更多贡献,而且也使现在的借款变得更容易、更廉价。
因为穷人借款的数额少,再加上收集穷人的信息成本很高,除了小额的贷款机构愿意借款,一般来说穷人还是不如富人借款容易。
“这就是为什么一份好工作如此重要,好工作是稳定的、工资可观的工作,它能够给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让人们去做中产阶级擅长做的事情。”
假如你想花钱将一家人都搬到城市里去,那么你就只有丢掉工作了。
的确,如果你还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及足够的积蓄,你又怎么搬得起这个家呢?
而且,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怎么办?你在急需用钱的时候,谁来借钱给你呢?
对于人们来说,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时可能需要具备一种稳定感。
至于那些看不到自己未来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的人,他们可能总是不愿继续努力,其生活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如果他们认为自己不能持续投资的话,那么这种教育投资对于他们来说就毫无意义。
如果他们怀疑自己将来承担孩子学费的能力---比如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意可能会亏损---那么他们就可能认为,这种投资可能根本就不值得一试。
而对于面对不确定性的对策,如何在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寻找平衡?
借用塔勒布的杠铃策略: 让自己70-80%的时间里处在极其具有稳定性的环境之下,而留出20-30%的时间,让自己可以尽情地拥抱不确定性。
四、Know-why (拿教育为例)
穷人不是没钱打疫苗,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疫苗有什么用。
这就需要我们告诉他们为什么接种疫苗如此重要,为什么他们需要完成整个疗程。不过,仅凭信息并不能真正取得成功。
这让我明白,有些知识、有些方法论,是需要我们去知道【为什么】的,不然我们也很有可能变成知识层面上的穷人。
只知道有这个东西,大家都说好,但它是不是适合自己、我们到底能不能灵活应用等问题上就是失效的。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
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该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种方法最易染上艾滋病,也不知道政治家每天都在做些什么。
在他们发现那些坚信不疑的信念是错误的之前,他们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些决定有时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如果女孩们与成年男子发生性关系并且未采取避孕措施,或农民使用两倍于正常量的农药,这些事情的后果都是严重的。
五、 贫穷会永久地腐蚀人们的耐心
穷人应对风险常见的做法是,增加工作量。
但当所有的穷人都增加工作量导致相互竞争时,会导致工资水平进一步下降。
简单用时间换金钱,其实并没有跳出圈子看问题。
他们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它需要人们抛开懒惰和公式化的思考方式,考虑当下或前期做出少量付出,而回报可能在遥远的未来。
拿学习举例,学习的价值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提升你的认知效率。
其实,很早之前我在学校学过的知识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听起来我们学习好像也没什么用,社会上大部分职业普通高中生也可以做甚至会表现得更熟练。
但其实它能给你带来的是认知效率的提升,学习新事物更易上手,看待事情更易掌握本质。
“人才的发掘不存在捷径,除非有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教育体系应该做的事情------给予人们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
而穷人自身的思维陷阱再加上资本受限,穷人孩子的才能更容易被浪费。
与穷人相比,中产阶层在医疗和教育上的支出要更多。当然,从原则上讲,有耐心、勤奋的人可能更愿意为孩子的未来投资,让他们更有能力找到好工作。
六、 几点可以分享的做法
(1)另辟蹊径
本书的实验中,还发现了一些穷人别样的做法。
比如其中一位农民,当作者问他: 买了化肥而家里有人生病了,是否会以亏本价卖掉化肥?
这位农民说不会。他觉得没有必要卖掉化肥,相反,他会重新评估事态的紧急程度,如果实在需要花钱而手中没钱的话,他会杀一只鸡或是兼职做自行车出租司机来赚钱。
努力找到一种可选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花掉家里的钱,这样更有效。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做决策时不妨思考,一定只有这种方法吗?是不是有其他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把目标设置得更近一些
根据目标激励理论,是否能起到激励效果取决于: 目标清晰度、目标的难度、自我效能感。
当你想要的一切看起来都很遥远时,你很难感受到动力。将目标设置得更近一些,或许是穷人实现目标得有效方式。
(ps:减小阻力才能缓解焦虑,增加达到目标的信心)
(3)精致来源于时间
“他们精力充沛,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努力地做着白手起家的生意,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很小的生意上,失去了过上一种富裕生活的机会。”
穷人和富人表面上的差距是外在精致与否,但其实质是双方在时间管理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