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一封信(10)

    我亲爱的可可:

又一个不能见面的周末,我对你的思念更甚。今儿随便谈谈我平时学习,思考的一些东西吧。

有一种病叫做“佝偻病”,你们听说过吗?

这种病在在婴儿期较为常见,症状有:鸡胸、O型腿、脊柱变形、肋骨外翻等等,总之,那样子看上去惨不忍睹。

婴幼儿患佝偻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缺钙,我们北方的婴幼儿患这种病的可能性还更大些,因为北方日照时间短,会影响到人体对钙的吸收。   

身体患这种病固然可悲,但是意志层面患这种病就更加可悲了。

不信,你看看《辞海》是怎么解释这个词的:“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包括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前者指促使人从事带有目的性的必要行动,后者则指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与行动。意志过程使人的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转化,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意志要是缺“钙”的话,那么,他的“发动”和“抑制”两方面的调节作用,就至少有一个出麻烦了!

恰如一辆汽车,你需要它开动的时候,它发动不了引擎,你需要它停下的时候,它又停不下来,这岂不是万分危险?

那么,请扪心自问,你觉得自己的意志怎样?可有“佝偻”症状?

家长早上催着你起床,午间催着你吃饭,傍晚催着你写作业,晚间催着你睡觉,这是否意味着你的“引擎”总是关键时刻不会“发动”?催你吃饭,你却坚称你的“事儿”却尚未做好;催你写作业,你却坚持想看完《牧神记》;催你睡觉,你却又长时间不肯放下手机……这是否又意味着你的“引擎”总是关键时刻不会“抑制”?这能不危险吗?

意志是可以训练的。

风靡全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就专门写到,刘亦婷的父母为磨练她的意志,特意让刘亦婷夏天坚持握冰一刻钟。

她是怎么坚持的呢?她的日记写到:晚上,爸爸从冰箱里取出一块冰,这块冰比一个一号电池还大呢。爸爸说:“婷儿,你能把这块冰捏十五分钟吗,你捏到了,我就给你买一本书。”我说:“怎么不行,我们来打个赌吧!如果我捏到了十五分钟,那你就得给我买书哦。”爸爸满口答应了。爸爸拿着秒表,喊了一声:“预备,起!”我就把冰往手里一放,开始捏冰了。第一分钟,感觉还可以,第二分钟,就觉得刺骨的疼痛,我急忙拿起一个药瓶看上面的说明,转移我的注意力。到了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像有千万根冰针在上面跳舞似的,我就用大声读说明的方法来克服。到了第四分钟,让我感到骨头都要被冰冻僵、冻裂了,这时我使劲咬住嘴唇,让痛感转移到嘴上去,心里想着:忍住,忍住。第五分钟,我的手变青了,也不那么痛了。到第六分钟,手只有一点儿痛了,而且稍微有点儿麻。第七分钟,手不痛了,只觉得冰冰的,有些麻木。第八分钟,我的手就完全麻水了……当爸爸跟我说:“十五分了!”的时候,我高兴得跳着欢呼起着:“万岁,万岁,我赢了,我赢了!”可我的手,却变成了紫红色,摸什么都是觉得很烫。爸爸急忙打开自来水管给我冲手。我一边冲,一边对爸爸说:“爸爸你真倒霉啊!”爸爸却说:“我一点儿也不倒霉。你有这么强的意志力,我们只有高兴的份儿。”……

除了握冰,刘亦婷还主动经受了磨难训练——踮脚站立30分钟。

看她的日记:大话我可是说出口了,可我的腿酸痛酸痛的。我一看表,唉呀,才过了三分钟。“没关系,没关系,”我对自己说,嘀嗒、嘀嗒,时间老人像故意放慢了脚步,五分钟过去了,我的腿酸得直痛,我赶快采取措施,把我包里的气球拿出来吹,吹好了又把气放掉,然后又吹。就用这法子转移注意力、唉哟!我的气球掉到地上了,这可怎么办?我赶快看表,好好好,已经十五分钟,我松了一口气。可是,我的左小腿开始抽筋了,过一会儿我的右小腿也开始抽筋了,前脚掌痛得很。现在也没有气球来转移注意力了,于是我又想了一个办法,用背“常用数的平方”来转移注意力。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第三次胜利了……

我知道当前这个时代就决定了你们不喜欢刘亦婷这个人,因为她给太多的中国孩子无形中施加了太多的压力。

其实我也不喜欢这样教育孩子,可是为何我还是要大段摘录这些文字呢?就是让你们知道意志的“硬骨头”是练出来的啊!   

那么,该怎么练呢?心理学给出了个“意志活动的运行程序”:

确立价值目标——整体规划设计——制定实施细则——具体行为落实——意志动力特性的修正。

这不就是好方法吗?坚持晨跑、写日记,或是坚持每周一次给师长或朋友写信,或是坚持通过拣废品资助一名学生等相对温和一点的办法,岂不就是落实这些好策略的重要载体?    我们继续进一步分析。

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有: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

独立性重点在于“不屈从”;果断性重点在于“及时”;坚定性重点在于“坚持不懈”;自制力重点在于“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实实在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是哪一方面做得不足,能立马拟定改过方案并马上付诸行动吗?

说实话,我意志品质也不好。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我也总在寻求改过方法:以前的写日记就使我尝到了甜头;后来每月两次的网络学习研讨也有这一功用;现在的给你们写信是不是也兼有这一益处?

我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够荣获一些荣誉,在专业道路上渐行渐远,谁说不是我给自己的意志坚持补“钙”的结果?  既然都有类似的问题,那咱们今后就相互鼓励、一起坚持行动怎么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