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赞扬的好处,现代人已经不再陌生。无论从科学研究成果,还是日常的实践,我们都能找到“赞扬会带来好处”的证据。
当父母脸上流露出赞扬,婴儿大脑中会产生大量的催产素和内啡肽,这两种物质会让婴儿情绪放松,为大脑发育提供养料。
老师在课堂上赞扬学生,不仅让学生更有勇气回答问题,还能成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远比父母在后面督促效果要好。
上司赞扬下属同事优秀出众,他们会更加自信,也会更加努力让自己达成上司的期待,从而走向成功。
正因如此,曾经一度流行这样的赞扬理论:无论多少赞扬都不算多,也不必计较赞扬的原因。
可是科学家一路跟踪下来,却发现:曾让人感到快乐的赞扬,却给人带来了更多焦虑,甚至是反感和争锋相对,孩子和成人身上都有类似表现。
习惯了家常便饭型赞扬的优等生小欣,自从换了新老师,不再那么频繁表扬她,成绩开始不断下滑。
刚入职的小杨,很多工作做起来并不顺利,老板每次骂完后,都要找补几句来表扬她,比如你很坚强啦,却让她更难受了。
家庭主妇小米每次被老公夸奖“老婆,你真贤惠,我爱你”,都恨不得怼回去,“你不就是想让我一直干活吗?”
事实告诉我们,“赞扬”并非是一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不正确的赞扬,可能会让事情朝反方向发展。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该如何正确地赞扬呢?
我在特丽·阿普特(Terri Apter)所著的《赞扬与责备》一书中找到了答案。作者是心理学家、作家、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资深导师,她将30年的研究成果凝聚于本书中,揭示了赞扬与责备的机制是如何在亲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间运作的。赞扬不仅能表达喜爱,还可能涉及利用与讽刺;责备不仅与不满有关,还可能隐含着歧视和推脱责任。
读完本书,我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不仅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需求和真实意图产生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找到了方法,去试着容忍他人的看法,与他人共情,客观评价身边的人,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对于赞扬,我们常常容易陷入两种误区。
第一种误区是过度赞扬。
因为看到了赞扬的好处,有人就不叫分辨地使用。尤其对于孩子,每做一件事,无论多简单、多无关紧要、多心不在焉,上来就是一通夸。
一开始,这个方法似乎效果很好,被夸赞的一方情绪高涨,行动积极。可惜,事情一旦变得复杂,遇到挫折,这种积极性就消失殆尽,甚至会让对方陷入自我否定的境地。
第二种误区是虚伪的赞扬。
小米为什么被夸“贤惠”的时候感觉很不爽呢?原因在于这种夸赞,会让人觉得对方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如果我不贤惠,你就不爱我了吗?”
“你是想让我心甘情愿干活吧!”
当被赞扬的一方有被赞扬“绑架”的感觉时,难免会很不爽地奋起反抗。
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对赞美更敏感,一旦感觉对方有控制的目的,会触发反感。14岁的米娜听到妈妈对自己新的画作说“你画得真棒”时,立马黑脸撕掉了作品。她觉得妈妈的赞扬太敷衍,一点都不真诚,也不得要领,一种“不被对方了解和重视的感觉”让她糟透了。
如书中所说,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掌握好赞扬的使用剂量和频率引起的过敏反应。
赞扬,跟青霉素一样,必须谨慎地作为处方。使用特效药有很多规则和注意事项——规定用药频率及药量,以及注意可能造成的过敏反应。情感的药剂也要遵循相似的法则。
对敏感的人来说,不合适的赞扬可能是强迫与讽刺,我们不是不需要赞扬,只是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赞扬方式。
1.赞扬需要找到正确的关注点
首先,我们不能只是笼统地夸赞,如用“你真棒”这样的说法。这样会让人感觉敷衍,为了夸而夸。赞扬一定要夸到具体的点上。
其次,我们要多夸对方的行为和品质,而不是天赋高,家境好等。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多年研究表明,当父母只赞扬孩子的天赋,而忽略了孩子的努力时,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虚幻的优越感,形成固定型思维。
相反,当夸奖一个孩子的努力、勤奋等优秀品质的时候,孩子们便会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明白勤奋、努力这些品质是成功的源头,而不是靠天赋,久而久之,他们也身上也具备了这些品质。
对待成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找到正确的关注点,在赞扬中关注对方的品质以及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先天的天赋,唯有如此,被夸赞的一方才会在赞扬中学会成长,获得成就感。
2.赞扬需要把握量
曾经流行的赞扬理论认为赞扬多多益善,这样会保护对方的自信心,像疫苗一样,会对失败免疫。
但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尤其对于一些高自尊的人来说,过度的赞扬会让他觉得自己要一直这样优秀。一旦达不到,就会产生焦虑。
赞扬应该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但不应该让我们沉浸在其中,要保持适中的量。只有当对方有了确切的努力成果后,我们再给对方实打实的赞扬,这样才让人感觉赞有所值。
3.赞扬不应该是操控式的
任何一种想要操控他人的意图,即使披着赞扬的外衣,依然会被他人识破。
抛开目的,真诚的赞扬,对方时能够感觉到的。
有些人在向他人提建议,或者进行批评时,担心对方收到伤害,喜欢用一些无关的问题来赞扬一番,这么做只会让人感觉刻意。
书中提供了一种评价的哲学,叫“三明治”法,就是赞扬——指出负面评价——提出整改方向。将负面评价置于谈话的中心,先用一个正面夸奖打开话题,但一定是要和接下来的负面评价相关联,随后可以直接指出问题的所在,进行负面评判,再将话题转向整改方向,给出明确的可供参考的的意见。
这么做,不但对方能够接受,还让对方感激你给与的建议与帮助,对与维护双方的关系更有帮助。
以上两个误区和三个注意要点,就是我们在赞扬过程中应该规避的雷区,以及正确使用的方式方法。
赞扬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是维护人际关系纽带,也是互相激励成长必不可少的特效药。用错了地方,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使用好了,收益无穷。学会它,把赞扬用到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