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也算是重点本科毕业,成为高中时想象的人生赢家的初始模样。
而我自己,如今对自己的评价,却应该准确的说成是,
技工的理念,高中的教育,大学的文凭。
于是,便有了诸多问题。
大学入学时,就是要去学一门手艺,周围所有人都这么劝诫,努力学习专业,努力考取证书,希望大学毕业靠这些混一碗饭吃,这便与初中毕业上技校无异,既都是最终想要混饭吃,且目的和手段都是一样,又何必用这许多年。这,是问题一;
大学假期回家之后,亲朋好友在一定程度上会区分大学生和其他人,认为大学生该是具有大德大智的人,将大学生抬到一个高度上去,而我自认为大学时期的我,除了能够不每天参加考试,跟高中无异,也并没有在德行和信仰上有什么巨大的提高,大学的德行和信仰究竟该是什么样子。这,是问题二;
在原来的我的印象中,大学该是巴黎和会之后一腔热血游行力争主权的青年模样,虽然有些无脑的坚持,但拥有无穷的力量;大学该是像电影中衣着灰色长衫,戴着圆形眼镜,站的笔直思考哲学和科学的青年,虽然口体之奉不若人,却是精神世界的强者;或者,大学该是学生千奇百怪,但各有所长,老师因材施教,每个人虽然懒散却终究能够有所成就。
后来,我真的上了大学,发现这里不过是一群高中生的集合而已,有一段时间,我看不出人与人究竟有什么差异,大家似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我不相信人是一样的,便开始刻意接触和思考不同的人,然后通过一些事,发现人与人性格是不同的,而性格往往是天生的,中学时老实说,性格决定命运,这便又有了问题,既然性格是天生,又不易改变,性格如果和命运线性相关,那命运便是不易改变的,既然大部分人都改变不了命中注定,那奋斗不就成了无用功。这,是问题三;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大学时期的我的脑子中一个又一个的出现,也曾经因为用了很多时间进行思考而抑郁,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在那时的我的脑海中,人生,或许是经过大量有用的奋斗成为改变命运的强者,或许是经过大量有用和无用的奋斗最终成为无法撼动命运的普通人。我认为自己是普通人,这个是可以自己感觉出来的,所以也就不再想要奋斗了,可身在大学,就这样碌碌无为的度过每一天,似乎愧对青春。
所以,有一两年的时间,觉得进也难,退也难。
直到大三下学期,我22岁那年,似乎思考有了一丝曙光,或者说隐隐约约感觉到一点光亮的东西,虽然不能看的很清楚,但偶尔感受一下,身心就无比舒畅。
大学,都说是染缸,事实也确实如此,我既觉得大学代表逃离中学的自由,便不仅有自由的生活方式,也多少伴有学习上的懒散和懈怠。生活,除去一日三餐,交友旅行,便也再也没有多余的乐趣,学习,大学的学习,我究竟是更多的修身读书,参悟人生哲理,还是应试考证,上课算题,各占一半吧。修身,建立独立完整的人格,仅靠进入大学认识两个或优秀或同样迷茫的人,寒暄喝酒或者谦恭求教,将十几年积攒的素养和梦想放大于社会性的行为,远远不够,就像简单把大学学习当成高中应试的无限次索然无味的重复一样,毫无意义。大学,该是在重复中思考些复杂的东西,并且学着用简单的方法讲述出来,而这一行为的目的除了是要把自己从理想化的无脑青年中剔除出来,也是要培养看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The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
简单来说,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学,都不是为了给我们一个生活的饭碗而存在的,至少在21世纪,不是的,在国民总体文化素质和平均文化素质提高的现在,社会的设定是每个人都不缺一个吃饭的饭碗,基于温饱问题以上,大学或者更高的学历是为了追求社会在精神上的需求和拓展的需要,在这一层面上,大学相当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只是给每个学生进行这种精神探索的基本能力,更高级的探索要在研究生和博士甚至更高层次的平台去完成,这是人类的进步。
当然,上面的这些相信大家可能也都听过,生活中我们把这些词句归类为与我无关的大道理。
我刚说了,上述的所谓大道理的基础是,社会设定每个人都不缺一个吃饭的饭碗,可社会的设定终究是社会的设定,平均水平不代表个体水平,所以降低一个层次,为了吃饭的饭碗,我有必要上大学吗?
有。
社会既需要对认识世界的高精尖技术进行探索,以此扩大认识世界的范围和能力,也需要把已经探索的东西总结成为系统落实到建设社会的工作中去,技校,培训机构,大学,在这一需求中的地位是一样的,但技校学习的是十分成熟且总结精良的单方面技术和应用手段,培训机构学习的也是如此,大学,除了技术和应用,还有技术的来源,应用的前景等都会进行学习,所以,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为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将有能力知其未来之应然。所以,我认为,大学生如果目的仅仅是学习技术养家糊口的话,也应该知其所以然,充分了解技术的来源,从能够从源头上解释技术和应用上的所有问题,而不是面对问题回答的只是,它就是这样的。
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虽然不能在技术岗上与其他人有较大差距,但一旦到了研发岗或者技术其他岗位,我认为会有不一样的思路和效果的。
虽然这些也不能让我个人在性格和德行上有什么大的提升,但通过这种思考和自我的界定,我觉得至少可以让自己充分的认识自己,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前面的目标的样子,人,总都要看得见路才有奔头吧。
或许,即便是名校毕业的我也不能为家庭,为自己创造巨大的财富,但,只要人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前行的道路上能够有充足的力量,那物质上没有那么充裕似乎也并不重要。
其实,大学毕业,或者在科研上为认识世界探索知识边界,或者为把认识世界的成果惠及于民,我觉得在物质上不会有食不果腹的现象存在的,甚至应当是社会人群的中等水平,既然得以生存,就该满足,我其实不愿和任何人在物质上进行比较,我更喜欢完成一件事并得到认可的那种满足感。
有人可能觉得我的结尾写的过于理想化,谁又不是物质的动物呢,所以,在这里,我要给上面的结果加一个限定,就是在大学期间,每一名学生都应当努力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上大学。
我觉得只要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即便用尽大学四年,到最后才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也可以说大学收获颇丰。
当然,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见解,大学期间,通过这种思考,确实感觉迷茫少一些,庸庸碌碌的时光少一些,对家庭的愧疚少一些,而对生活的动力,增加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