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霍费尔是20世纪德国杰出的神学家,他指出,愚蠢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蠢是在某些环境中形成的,在这种环境中,人们把自己发展成蠢人,或者允许别人把自己发展成蠢人。
朋霍费尔还认为,用通常的方法测试这样的人的智商的话,结果并不低,但由于他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免疫系统,就把自己变成了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蠢人”。
社会学意义上的“蠢人”比比皆是:
“权健”已经被曝光,然而还是有一大批“蠢人”坚定的认为权健的产品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健康;
网络借贷已经让很多人家破人亡,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前仆后继;
青春少女迷恋成熟大叔,希望借助姿色实现人生逆袭,而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例如2019年的吴秀波开年八卦;
传销年年打击,然而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站在旁观者,你会觉得这些人怎么这么愚蠢,然而当事人却还是执迷不悟。
但是朋霍费尔告诫说,即使你发现身边的人正在变成社会学意义上的“蠢人”,也不要去和他们争论,因为,“与这样的人争论既无用又危险”:
无用:只要你的观点和材料跟他的既定东西不一致,他的感知系统就是自动关闭的;
危险:如果他是一个决策者,而你是下属,那么你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位置。
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去救赎那些蠢人,而是要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变成社会学意义上的蠢人。
1、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
环境可以让人变得愚蠢,在这点上勒庞的《乌合之众》早有论述,群体的智商很多时候小于单个个体的智商。
过去我们认为,互联时代下,信息互联互通,人们会变得更开放,然而,用一个学术一点的说法是,互联网下实现了“再部落化”,即拥有相同三观的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
如果你经常和某一类人打交道,慢慢的你也就成为了这一类人,古人不早有告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就如整容上瘾的人周围几乎都是这样的人,就如大婆支持大婆,小三同情小三。
让自己更多从自己所处环境中抽离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时也能看清楚自己所在环境的限制,避免成为“洞穴人”。
“洞穴人”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隐喻。这个洞穴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才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
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
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动作,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
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
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于是就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原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假象,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
于是,他再在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
然而,当他回到洞中的时候,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来以后眼睛就被太阳烤坏了,居然不能像往前那样辨识“影像”了。
由于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这位好心人给杀了。
2、审视自己所做的事情
要想实现审视自己所做的事情,就得让自己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要不就会出现“当局者迷”。
人们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合理化”,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这就要让自己具备“复盘”的思维,即把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带任何情绪和偏见的重演一遍,站在价值中立的旁观者角度,审视当初的做法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有问题的。
当自己通过审视过往所做的事情,觉得当时的自己无比愚蠢,这证明着自己的进步。
3、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
爱因斯坦说,我们不能用造成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这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例如为什么人会穷?其实就是穷人思维在作祟,穷人思维就是指,富裕之后,仍然用穷人的姿态活着,在不该花钱的地方拼命话,为了虚荣,而在该花钱的地方拼命省。
例如为什么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尤其是自己在学了时间管理后更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时间管理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时间是无法管理的,我们只能和时间成为朋友,我们能管理的其实是自己的注意力。
还要关注自己思维的迭代速度,我们不能只是年龄在增长,而思维认知却一直没有跟着成长。